在某太子为远道而来的外援部队忙活的时候,蓟镇总督阎应元也没闲着。
早已带着太子爷的谕令与顺天府尹侯峒的命令,携麾下五千人马赶往长城防线。
很明显光凭这点人是绝对不足以支持防线上的各处倭军的,但并不要紧,阎应元已经有所准备。
太子爷料事如神,命令顺天府各地的团练武装赶往长城防线,也无需他们御敌,调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干工程!
在距离长城北侧二三十步的距离,挖设一条壕沟,光凭这玩意还不足以迟滞清军的猛攻。
阎应元调集上万珉工,修补了长城各处的缺点,基本上能够做到复原至原来的七八成左右。
再就是将紧邻长城的斜坡修地更加陡峭一些,增加清军仰攻的难度。
城头上的倭军也得到了更大的支持,除了五千门迫击炮之外,还分到了大量的石油。
阎应元在运输的一期,便给倭军送去了十二万桶石油,平均每人两桶!
二期又运去了相同数量,使得总数高达二十四万桶,价值一百二十万两银子。
畿辅一带的军事重镇如通州、延庆、怀柔、密云、顺义、涿州、平谷、遵化等地,全部得到充足的石油供应。
每城至少积攒了两万桶,京城已经不需要的各型红夷大炮,也分到了各处要地,每处至少分得二十门。
有了石油、迫击炮、重炮、手榴弹等武器,守军固守待援就容易多了,清军想要一举拿下也困难多了。
这次就不能再实施坚壁清野、收缩防御的战术了,秋收的粮食都囤积在各地,周边的百姓也躲藏在城内。
某太子觉得皇太鸡在折戟京城之后,要是没被大炮轰傻,肯定会改变套路,再不会与自己玩攻城战了,不然那点兵力早晚会被磨没了。
对辫子最为有利的战术就是利用其骑兵部队机动性高的优势,入关之后,长驱直入,在大明的腹地四处劫掠。
绝大多数明军都没有野战能力,也不敢轻易驰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腹地的城池被辫子一座座攻陷。
情况就跟大上次入关作战时的过程一模一样,反之明军主力就极有可能在野战驰援时被辫子重创,甚至全歼。
有鉴于此,某太子便决定上提防线,用倭军固守长城防线,顶不住就拍主力上去死磕,将辫子堵在长城防线附近,减少辫子对腹地的破坏。
如此行事有一个弱点,那就是顺天府境内的防线较为稳固,不过永平府那边恐怕就难以固守了。
王在晋能否守住这么长的防线很成问题,若是辫子选择从永平府境内的地段进攻,并且还得手了。
那就等于顺天府这边全都白忙活了,某太子还得将倭军从长城防线上撤下来,驰援京城这边,阻止辫子大军的攻势。
某太子已经派人给王老头送去了十万桶石油,具体他是怎么用的,某太子就管不过来了,最坏的结果就是还得给这老家伙擦屁股……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太子越来越担心这种事情变成现实。
理论上顺天府境内的长城地形较为险峻,非常利于守军防御,永平府那边虽然不是平地,但比起西边就差一些了。
尤其是青山口以东,至青龙河一线,某太子认为这段极有可能作为辫子的突破口,但此时再提醒老王头多半是来不及了。
事实上,多尔衮的进兵路线是从喜峰口或青山口,先攻蓟州,再克遵化,然后一路向西,攻城略地!
永平府境内的军事要地较少,在秋收之后去进攻乡间,收获还不够发兵的成本,只有进攻城池才能收获颇丰。
选择在秋收之后发动进攻,也是大清高层达成的一致,因为吸取了去年被对方坚壁清野的教训。
与其让庄稼都被狗蛮子给烧掉,莫不如等狗蛮子收获之后,发兵去抢,直接挑大户下手就行了。
能抢到两百万石粮食,那便再好不过了,可以保证八旗人家安然度过一年之中最难熬的三四个月了。
由于大军一直驻扎在锦州至宁远一带,故而进兵速度非常之快,用了不到四天便抵达喜峰口外围。
松平信纲将最不待见的外样大明麾下的人马,也就是两个军(队),约六千人,安排在青山口至龙井关一线。
这些人虽然饱受排挤,但也仅仅是因为战败得到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实际战斗力远逊于亲藩大名的人马。
在装备了板甲、手榴弹、油桶、迫击炮之后,加之明国太子提供了等同于本国士兵的待遇,使各部战斗力直线飙升。
为了能够扩大战果,这些外样大名的人马还将距离长城两百步之内的地方,挖得遍地是坑……
不管是敌军的人或马,冲到这一地带全部都得减速,一不留神就会崴脚,这都是前辈们在旅顺外围伏击清军骑兵所得来的宝贵经验。
在长城上,还有将军与少量武士骑乘战马,反复巡逻,一旦出现险情,便可冲至近前,击退登城之敌。
在这之前,足轻们还会使用铁炮、长枪、油桶、手榴弹进行阻击,武士们也会用和弓进行施射。
当清军先头部队出现之时,驻防喜峰口的倭军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与其短兵相接了。
是役倭军占据绝对的地形优势,加之准备充分,故而特别想要大赚一笔。
甚子都是虚的,只有敌军的尸体是实实在在的。
是想每月赚那二两银子,还是一次赚二百两?
显而易见,囊中羞涩的倭军将士都在惦记着后者。
清军前锋抵达喜峰口外围后并未急于进攻,而是等待多尔衮亲率的大军前来。
由于城头并未发现明军旗帜,而长城上人头攒动,让清军不禁想到又碰到了那个难缠的对手。
从锦州外围一直厮杀到长城脚下,这些该死的倭寇还真是挥之不去啊!
城头插着的旗帜上书“七生报国”与“八幡大菩萨”等文字,已经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对方的身份……
多尔衮在与代善商议之后,决定纵使倭军驻扎于此,也要强行攻入关内才是。
尤其是倭寇此前使大清损失两万多勇士,这血海深仇,不可不报!
此番红衣大炮总算是可以派上用场了,对面似乎装备的重炮甚少,几乎被打得没有还手之力。
这让清军上下都高兴不已,倭寇妄图凭借长城顽抗,在红衣大炮的猛轰之下,无异于痴心妄想。
四十门红衣大炮,每门炮放了二十次,合计打出八百枚炮弹,约有七成命中目标,也就是超过五百枚炮弹打中了城墙。
多多少少还是给倭军造成了上百人的伤亡……
如何躲避炮弹,某太子已经将方法教给松平信纲了,而且全军都得到了利用长城进行防守的小册子,图文结合,通俗易懂,文盲也能看个大概。
只要清军发动远程炮击,倭军也不死抗,就是多到城头的另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