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奉为求突破困局,率领起义军队伍,进入了徐州,向彭城开进!岂料,此时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分歧与矛盾,导致大军走走停停,二十多天才接近了彭城!那么,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矛盾呢?
首先,起义军大部分都是兖州人,只有一少部分是来自徐州或豫州的流民,正所谓故土难离,尽管许多人心里也很清楚,继续留在兖州,只能是死路一条,却还是不太愿意追随王奉,来到徐州!
要说古代人的死心眼程度,我们现代人是绝对难以想象的,认准的事,那是八匹马都拉不回来!其实离开兖州,不过是暂时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又不是今生再不回来了,却有不少人,因为思乡情切,而不愿意去徐州!
为此,王奉是说破了嘴皮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说动了这些顽固的家伙,却还是有少数人冥顽不灵,坚决不去!还有的,一直是迟疑观望的态度,虽然一开始跟着王奉走了,却走着走着,就后悔了!
这毕竟是一支军队,不是流民队伍!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奉见百般劝说无效,终于动用了首领的权威,来狠的了,下令当场斩杀了十几名顽抗到底的义军士兵,连带他们的家人一起活埋致死!
百余人的性命,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说没就没了,惊得所有围观者瞠目结舌,胆寒心惧!王奉杀人立威的目的,还是达到了,起码在这之后,再没有人敢反对去往徐州,全都乖乖地一起踏上了征程!可是,却为后来的变故,埋下了祸根!
王奉是徐州人,他身边的亲信和戍卫队,也主要是徐州人,这些家伙踏进徐州,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其他人是背井离乡,而他们是衣锦还乡,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可能也正是为此,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分化!
事情的起源,大概来自于王奉所下达的一个命令,那就是义军进入徐州后,只掠官仓,不抢百姓!而且,所得之钱粮,一律充公,由他王奉统一调配发放!
王奉是徐州彭城人,这里的乡民百姓,自然也都是他的乡里乡亲,保不齐还沾亲带故,所以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自己也不能再像兖州时那样,纵兵抢掠,无所忌惮!否则,真的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了!
况且,王奉率领大军进入徐州,是打算以这里作为根据地,长期盘踞,与曹军周旋!进而,王奉甚至还有称王称霸,在这里建国立业的野心和梦想!
那么,徐州的百姓,不就是王奉的子民了么,他必须善待百姓,以便获得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巩固自己的统治才行,要不然这里的人们全都反对他,位置也坐不稳呐!
因此,王奉觉得战略是必须要调整的,义军也终究该有点“义”的模样了!
不得不说,王奉的做法,应该是深谋远虑的正确选择,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徐州站稳脚跟,继续生存下去!可是,王奉却忽略了一点,他的起义军部队里,绝大多数人,并非徐州人,而是兖州人啊!
在古代,人们的本乡本土情结特别浓厚,本位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这些兖州兵将,见王奉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心里难免产生不满和怨叹,甚至开始与他离心离德!
原来如此,你王奉是徐州人,就不许我们抢掠徐州百姓,可当初你在兖州的时候,怎么不这么说呢?是不是因为兖州不是你的家乡,你慷他人之慨,崽卖爷田心不疼啊!
我们大家,可都是兖州人,当初为了吃饱饭,连自己的乡里乡亲都抢了,而你呢?为了沽名钓誉,心疼徐州百姓,却不允许我们抢劫徐州人,哪有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