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四章(1 / 2)

趁着沙澄被人叫走去忙政务, 曹珍与胤礽窃窃私语:“殿下来仪制清吏司做什么?这儿都是礼官聚集的地方。”

而且还是最受到儒家思想影响,重礼且有些迂腐的文官聚集地。

“礼官总比武官要好吧?”

胤礽小声嘀咕:“你若是得罪了人,礼官骂骂咧咧顶多也就说出一句‘有辱斯文’,武官可是会上拳头的, 你别瞧大哥在兵部做事, 兵部四品以下的武官有好多大老粗, 不讲道理呢!”

曹珍想了想兵部尚书魁梧的提醒, 再对比一下帅颜保的苍老瘦弱, 沙澄文质彬彬,顿时悟了。

“可是礼部这儿还有其他司。”

仪制清吏司是个遍地都是先生的地方, 这儿的儒学文士一抓一大把,运气好的还能抓到家学渊博的大家,而且遍地都是清流,没有人会放下清高的头颅来阿谀奉承,对太子殿下的身份也不会太过感冒。

他们不会真心来教殿下的,也不会对殿下归心,还可能对殿下退避三尺, 公事公办。

胤礽提醒曹珍:“你忘了之前汗阿玛给孤安排了许多仪仗礼官?”

这些仪仗礼官, 满臣有部分是跟着三姥爷混的,文臣之中也有不跟三姥爷好的,但是与胤礽混了脸熟, 人倒是还不错啦!

曹珍瞪圆了眼, 思索了一番, 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哇!他不在的一年里, 太子殿下身边发生了好多大事, 他都快跟不上殿下步伐了!

去往江宁以后, 曹珍就由祖父曹玺带着教育, 还去江宁的学堂进学,结果那学习进度,明晃晃地甩同龄人一大条街,所知知识之广,受曹玺测试后发现竟已达到了十四少年人学习的进度。

曹玺连连感叹:我曹家是出了一个百年难遇的天才啊!

祖母喜极而涕,天天吃斋念佛:“感谢老天保佑,感谢佛祖保佑,珍哥儿的病治好了。”

曹珍每每都会反驳祖母:“不是老天治好我的病,是太子殿下救了我。”

祖母连连道:“对,对,要感谢太子殿下,也要感谢皇上。”

曹家族叔也连连夸:咱们曹家这是祖坟冒青烟,要出个大人物了。

曹珍的表弟们仰望他的才华,表兄们纷纷发奋起来,被这位弟弟的学习能力刺激地够呛。

曹珍:???

这大概是一种一下子从周围都是神仙人物的环境里到达凡间的感觉,被夸的时候还挺飘飘然的,众人的赞美给了曹珍极大的虚荣心,那种远远甩开别人好几条街的优越感,令他尾巴翘上天了。

但听夸奖听多了,耳朵也会出老茧的。

曹珍只要对比一下上书房里的学习进度与江宁学堂的学习进度,就能感觉到其中的差距。

这差距令他惶恐,令他不安,唯恐离开的这段时间被远远甩在身后。

他不敢沉溺于“凡人”的虚假繁荣中,他想要追寻的那位,一直一直都走在最前头。

已经有了目标,要向着太子殿下靠近,又怎么甘心平凡。

在之后半年里,曹珍又投入了疯狂看书中,他将带回江宁的书一一啃完还不够,还请祖父去为他找书,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书本中的知识。

祖父见此,为他辞了江宁学堂,转而聘请名师教他,一个名师不够,再来一个,如此增加到五位名师。

曹家在江宁根基深厚,富贵滔天,说是当地的地头蛇都不为过,而曹玺,忠于康熙一辈子,奉皇命赚钱,为内务府的收入贡献巨大。

曹珍在紫禁城中有天下最好的教育,离开了紫禁城又享受了江宁最好的教育。

肚子里有了墨水,待回到京城才有底气,结果一看,太子殿下都已经入朝堂办差了,而他不仅成了胖球,尽给太子殿下丢脸,还像个拖油瓶一样坠在殿下身后,也亏得殿下不嫌弃他现在圆得登不上台面。

不久,沙澄回来,向胤礽告了声罪,将其带到仪制清吏司,又招来负责此司的长官薩海,令薩海来带胤礽。

胤礽看到熟悉的面容特别亲切,还笑呵呵地与他打招呼:“恭喜薩海大人升迁。”

薩海躬身道:“拜见太子殿下。”

“接下去一段时间孤会在仪制清吏司熟悉事务,还劳烦大人多多照顾了。”

别说,胤礽有自身从小养出的矜贵之气,当他笑着与人说话的时候,那股子疏离感散去了不少,令人心生好感之余,又仰望其尊贵的身份。

如果要小美给储君的气质打分的话,可以给胤礽一个一百分,只要他不张嘴叭叭叭,只要他掩藏住野马般自由畅快的内心,别飘太高,只从外在看来,似乎真将礼部众官员唬住了。

相比起来,跟在胤礽身边的小胖球曹珍就有点自卑了,他低头捏了捏自己的软肉,觉得在太子殿下的光环下,有一种自行惭愧的感觉。小胖墩曹珍可一点都配不上太子殿下,站在他身边就显得滑稽。

曹珍下定决心,天天吃水煮菜,每天多运动,为的就是快点将肉肉都减下来。

沙澄将胤礽交托给薩海后便去忙公务了,帅颜保不在,他一人干双人份的活儿,还得忍受帅颜保留下来用起来并不是那么顺手的吴努春,以至于忙得心力交瘁。

薩海又将下属们叫来,其中顧八代、多奇、席尔达等皆与胤礽熟悉。

胤礽正式在仪制清吏司中待了下来,他花了约七天的时间,将仪制清吏司掌握的事务大致了解了个遍。

经他的了解,时下人们想要出一本书的成本非常高,高昂的成本不在于墨水与纸张,而是在于请匠人雕刻文字。大清许多匠人仍然在用传统的雕版印刷,也有用泥活字印刷,而元朝时候的木活字印刷也流传至今,多种印刷方式并存,其中雕版印刷成本最高,适合印一些画。

胤礽向薩海提了一嘴:“怎么没有想到将偏旁部首与另一侧字拆开呢?若是以偏旁部首来算,岂不是耗费更少,成本更低?”

薩海:“……”

太子殿下说的极对,为什么之前没有想到呢?这事儿应该禀告皇上,下达印铸司,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

内心一番活动后,薩海眼前一黑,为自己即将多出来的工作量感到绝望,他甚至有一些想哭?

除去帝王下令命官员修书以外,来自民间的书籍无法广泛流通,以至于出现许多孤本,最大的原因就是出书成本高昂。比起请人匠人雕刻印刷,若要少量出书,请个秀才抄录反而还便宜。

而除去广泛流通在外的古代经籍,民间文人们想要获得更丰富的书唯有到处走动,购买。

越是家族有钱,势力广泛的人家中书越多,民间也出了许多私人藏书家。

在朝廷中,藏书分为宫廷藏书与官府藏书两种,将各地的藏书都搜集起来,进行品鉴,留下好书,去除差书。

若是一个人想要出书,需要有大量的钱财,或家中有余财,或有富商支持。

各地的书籍杂乱无章,而类似于《明史》案的大事,不是因为这出书的人花的钱太多以至于造成范围太广引起人注意,就是因为有人告发才导致惨案发生。

不过,民间的印书坊也有不少,就是都是私营性质,没有进行统一管理。

胤礽此前提出来管理天下书籍,给书籍出版编号一事被丢给了礼部来做。

自从唐宋以来,官府管理书籍的是秘书监及馆阁,但是印刷发行又归礼部来管,朝会上为了这事儿开吵起来过。

秘书监及馆阁说他们只负责收藏官府藏书,而印刷刊印发行朝廷书籍是礼部的事儿。

礼部又说他们只管过刊印发行,从没管过天下书籍,这事儿应该是秘书监与馆阁之事。

最终还是康熙拍板决定,此事交给礼部来管,因为秘书监及馆阁里养的全都是清闲官职,用来安置名士大儒,拉拢汉臣用的。相比起来,还是礼部更能干一些。

于是礼部新成立的管理书籍部门,就给安置在了仪制清吏司,为此还特意开辟出来了一块地方,放置各地书籍,进行审核,现编编号。

这样庞大的工程,光审核那些私人出书就快眼睛都审瞎了。

从京城到地方,各地层层往下审核,将全国的书籍授予编号,进行管理,这些庞大的工程,恐怕近些年都做不完。

薩海道:“皇上下令,之前有的书籍加快审核,没有出版编号的不得继续刊印,还未刊印发行的书籍,日后都需要递于各地新成立的广书司进行审核,最终由广总书司批准授予编号。”

说这些的时候,薩海深深叹气:“刚开始收到这些活的时候,礼部官吏们都叫苦连篇。”

胤礽感觉到后背毛毛的,尤其是看到这群官吏们被书海给淹没,心虚地想摸自己鼻子。

“礼部人手确实不足,孤觉得,新成立的广总书司算是个新部门,不能将原先的官员们顶上来,还需要另设官职添加人手,纳入新人才是。”

最新小说: 反派病娇有点乖 羁魄 权臣世家 月老是个冰疙瘩:红线最宜牵相思 天女阿蛮 月下梧凰 星球游览日记 月宁修仙录 神棍痞妻别想跑 穿书路人甲之在线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