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煊归来的消息很快便席卷了全村上下, 不过比起中举时的煊煊赫赫,这时候的沈家反倒是冷清了不少。
毕竟举人跟正儿八经的官员比起来, 还是有些差距的。身份天差地别之下,许多村人反倒是不敢随意登门。
当然有很大可能是因为沈煊当日给大家留下的印象过于深刻了些。
这一日,族中的几位辈分较高的老者在子孙的搀扶下扣响了沈家的大门儿。
宽大的客厅内,沈家众人齐聚一堂。
身处古代这样的大环境下,又是小辈,沈煊礼数自然也是要做足了的,此时正要起身见过几位老者。
谁知晓,沈煊这才站起身来,二爷爷便带着一众儿孙抢先要向沈煊行礼。
“草民携孙儿见过大人!”
这波操作可把沈煊给弄的一懵, 赶紧起身将二爷爷扶起。
虽说古代由等级制度严苛, 但一旦涉及到亲族, 很多礼节也都是默认可以忽略的。更别说二爷爷身为族中长辈, 在这方面儿更不会让人说道了。
可惜沈家二爷这回却是怎么都劝不住的,硬生生的向沈煊拱手道:
“你二爷爷我虽说也没识上几个字, 但有句话爷爷我还是懂得, 那就是国法要大于家法!”
这话还是他在茶楼里听人家说来的,当时他就觉着这话有道理。更别说, 如今这位侄孙儿,怕是对这些还是有些个想法的。想到孙子昨日跟他说道的那些,沈二爷爷更是坚定了“守礼”的决心。
见对方这般行为,沈煊倒是有些明目。“国法大于家法”此言在本朝最早还是记载于□□爷隆兴帝。
据传还是在本朝初建, 当时有位开国功臣陆国公,天生神力, 勇猛非常, 为□□几经生死。帝甚感其忠义, 特将膝下一位颇为受宠的淮安公主下降于国公府。
这场婚事在当时可谓是轰动一时,帝姬下降,十里红妆,可谓是给足了国公府的面子。把这场君臣相得演绎的淋漓尽致。
可惜好景不长,不过数日便有言官上书,参奏国公夫人,“秉性猖獗”“视国法如无物”。弹劾陆国公治家不严。
归根结底便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堂而皇之的受了当朝公主的全礼。
按理来说,这件事虽然不合礼数,但毕竟也成了一家人,算不上什么需要大动干戈的大事儿。充其量向皇帝认个罪,在让家眷给公主赔个不是就得了。然而这位陆国公,曾经的陆将军也是位神人儿。
这位态度丝毫没有要请罪的意思,还直接在朝堂上跟那位言官给忿上了。
大意就是,我老陆家的家事儿,关你屁事儿,这儿媳妇给婆婆行李那不是应该的吗?用的着你这酸书生在这儿叽叽歪歪的。
这一波可捅了马蜂窝了,这话一出,这位可是当堂被一众文人给引经据典,论古烁今的给骂了个狗血淋头。差点就把诸如藐视君父,心怀不臣之心的大帽子给盖到这位脑袋上头了。
把这位陆国公气的当堂就撸了袖子,这下好了,大殿之上,衣衫不整,行事狂悖,那真就不是屎也是屎了。
“藐视君主”这个戳可是直直的盖到这位脑门儿上了。
连皇帝都对其心生不满之意,在殿上出口质问:“卿之家法,可大国法乎?”
这话一出,那位陆将军就算在憨批,也不敢认下啊!
此事最终以那位国公夫人诰命被降,陆将军罚俸三年为结。
当然这些只是明面儿上的记载,史书总会是偏于上位者 。这场风波的起因到底是文臣与武勋之间的争锋,还是帝权与将权的冲突,现如今都已经无法考证。
但那句“国法大于家法”倒是至此广为流传,这其中自是少不了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不过自此之后,官员们所受宗族的限制却是大大减少了许多。
开国皇帝的言论,很大部分代表着一个王朝的默认规则。
如今二爷爷这般的行为,倒让沈煊颇为感慨,真是哪里都少不了聪明人。不过虽然不忍二爷爷劳累,但不得不说这也正和了沈煊的意。
没看到一旁的族老们此时脸色都不大对了吗?
对于面前这位少年进士,虽然官员的身份给他们这些平民百姓莫大的威严,但到底是同族小辈,又是年纪轻轻。面对沈煊,终归是不比其他官员来的让人来的敬畏。
这便是身为同族,身为长辈所带来的莫大底气。这也是古代数千年长尊幼卑使然。
只是这份底气,在真正见到沈煊的时候,便已经漏下来了许多。只觉得这位虽然面上笑的温和,却着实让人不敢小觑。
如今跟他们本是一国的族弟又是这般行径。反倒让他们更加的难以自处。
相继坐下之后,几位族老互相对视了几眼,来之前商量好的诸多说辞此时到底是难为了。
只是没想到,众人静默之下,倒是一旁的沈爹率先开了口。
“诸位也都听说了,煊儿前些日子已经授官,既然几位族老也在,那咱们就在此好好商议一番。”
听到此处,一众年老体衰的族老立马就精神了起来。他们豁出一把老脸过来,求的可不就是这事儿嘛!
沈爹仿佛没有瞧见下头众人焦急的神色,勿自慢悠悠的开口道:
“如今咱们沈家也是官宦人家了,族中祠堂也该重新修建一番,还有为了日后族中小辈的前程,沈家也该有个像样的族学了。”
“族学当然是好事儿,只是这其中花费可不是小数啊!”
“咱们沈家如今也不复往日,底下老祖宗住的地方是得好好修建一番。”
涉及到自身利益,几位族老也顾不得什么了,你一言我一语的商议了起来。
在沈爹出口要出钱购置祭田之时,众人更是欢喜不已,为争取着这个管理名头,有两人更是几乎撕破了脸面。
倒是二爷爷开口说要凑上一份子。毕竟眼下几家,也就二爷爷家中条件最好。
最后还是由沈爹拍板,由几房人口各自出来一人负责看管祭田之事。当然最终由二爷爷这边总管。
这下众人也没什么意见,毕竟人家出了钱,领头也算合理。
这几十亩田地最终还是放入沈煊名下,用来支付家庙的日常修缮,还有族学的花费。
这也是沈家父子老早就商量好了的,毕竟村里人家也就这几年手头才稍稍宽裕了些,让他们出多少钱明显不大现实。
而沈家这两年的日子,也算是有目共睹的,既然已经做了,自然得做全乎了。没得做了好事儿还罗不到个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