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落下帷幕,而这场朝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
九月,沛国相县,沛王刘曜已经早早逃到了徐州,沛相则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而陷入了纠结。
袁忠,字正甫,汝南袁氏子弟,彭城国相袁贺之子,与宛城的太尉袁绍出自同族,在群雄讨伐袁术之时被豫州牧黄琬表为沛相,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只是一来袁忠的家系与袁隗一脉相隔较远,只能说都是袁安之后;二来,袁忠素以清名著称,还因为与汝南范滂范孟博为友而被打为党人。不少人还是相信袁忠与袁术并不同路,更何况与袁术亲缘更近的山阳太守袁遗都没被清算,计较袁忠的问题也没什么意义。
这位袁相君似乎也没辜负黄琬的期望,乘坐简陋的苇车上任,大大的涨了一波名声,为官数年的官声也不错,以至于在豫州和袁绍翻脸后,刘宠急切之下竟也不好去动他。
可在清雅正直的表面下,是袁忠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袁忠生出了弃官而走的想法,他认为自己无力在乱世中保证沛国的安定,加上刘宠和袁绍都不待见他,袁忠很想念自由自在的生活。
只是天下虽大,却也没有多少地方可供袁忠逃亡。南方的荆扬二州是袁绍的地盘,袁忠很明白自己一直不给袁绍面子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自然不敢向南逃。相较之下,东边的徐州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然而刘备渐渐显露的政治倾向,以及雒阳越来越激进的改革,让袁忠望而却步。他是很传统的士人,是典型的“清流”,自然难以接受这些违反“祖制”的改革。
下意识的犹豫,却让局面变得越发不可收拾——袁绍方面在沛国连战连捷,步步紧逼,相县北方的几座县城竟然也易帜倒戈,靠向了刘备。
一时间,袁忠成了光杆司令,堂堂沛国相,手中只剩了国治相县。
心乱如麻的袁忠想狠下心弃官,但这时候弃官又有所不同。此前弃官还能说是不慕名利,超然世外。四面楚歌之时弃官,大概只能落一个逃之夭夭的骂名,这比杀了袁忠还让他难受。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先贤诚不我欺啊。”袁相君站在国相官寺内,仰头望天,竟无语凝噎。
亲信小心翼翼的劝谏道:“相君,求援信已经送往陈国,想必陈王很快会有回应。”
袁忠苦涩的道:“这是第十封求援信了,从袁本初在沛国首胜开始,本官便连连向陈王殿下求援,又何曾有过回应?据说项县战场上,陈王殿下的局势也不容乐观,他又如何能派人来援?大势如此,人力难以回天啊。”
“相君……”亲信略有迟疑的道:“相君何不效仿北方诸县?相君终究是汉臣,悬挂朝廷旗帜也属分所应当之事啊。”
袁忠脸色一僵,不好回应什么。这终究是面子上的问题,既然承认了刘宠这个豫州牧,那便不能随意易帜,否则背上背主之名,对他这种清流而言后果难以承受。
而且他终究姓袁,雒阳城里还有不少人对袁术恨得牙痒痒,难保将来不会有人落井下石。未得具体表态,自己腆着脸送上门去,将来可就真的任人宰割了。
“咳!”清了清嗓子,袁忠抚须自矜道:“本官身为一国国相,岂能如县令县长一般不识大体?更何况糜使君一直未作表态,擅自易帜,也未必是好事……”
“相君,徐州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