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整体干旱,沱江水位下降,原来的引水渠高于水位,像张家这样的大户,在江边建有翻车取水,小民百姓就只能挑水了。赵胥北来到江边,资县此时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在一到二度左右,比后世平均气温六七度要低,好在河水没有封冻。
这一带要多建水车,渠要再多挖几条,赵胥北和张晓健商量着整体规划,早在升任练总之时,赵就让张晓建对资县的水文和耕地分布进行了测量,修渠的方案早在一年前就开始筹划了。沱江边将要建造的也是昂贵的水转筒车,这种筒车不需要人力,依靠水流的推力,可以自动取水灌田。
此时江边工地上汇集了四百多木匠,地上散着一堆零部件,赵胥北踱步观瞧,张晓建做着解释道:“做大轴的木料一定要质硬结实,咱们使用的是百年榆木,刨掉树皮,然后刷上桐油可以不怕水浸。”张晓建一家是营造匠户出身,对木工活也略懂一二,制作筒车是手艺活,眼前这些人都是从府城请来的。
辐条和穿撑木都是整颗的上等松树,不能有结疤的地方,然后按照“做头”家传保密的“脑图”分部分下料凿眼,要求绝对精准,才能榫楔结实。最后将各部件组装立起,如同一个深入水中的巨大的自行车轮,轮子的外周有四十二个取水竹筒,竹筒间有突出的横木,用来增加获得的水流推力。大轮在水流推动下转动,未于下部深入水中的竹筒兜满水,随轮转到上部,把水倾泻在水槽内,如此循环往复。
这样的水转筒车,工艺精密,造价当然不菲,需要五十多人一个多月才能建成,材料加上人工,一架至少要二十银子,赵胥北一口气在沱江岸边建造了五十余架。
除了造筒车外,在一些小河小溪边放置数量众多的龙尾车。这种龙尾车不同以前乡间的龙骨车,是一种新式的提水工具。他原本是由希腊人发明的,利用阿基米德螺旋运动原理,整根主轴由粗木凿成螺旋状,如同钻杆一般,利用连杆原理使轴旋转。明代徐光启著《泰西水法》引入了龙尾、恒升、玉衡三种西洋升水机。
龙尾车的优势在于用力省,一人可抵十人,一车可抵五车,一人一日可灌三四十亩地。但是引入中国后却很难推广,原因就是其造价高昂,维护成本高,一旦损坏整根主轴都需更换。乡间常见的龙骨车,是链条式,锁链上连着木板,主轴转动带动链条和木板,这种水车,制作成本低,损坏时只需更换部件即可,但是效率低。
思前想后,赵胥北还是决定使用龙尾车,未来战事不断,军事和农业都需要大量的人口,还有工匠坊,先进机械的使用,可以将有限的人力解放出来。
“开饭了”老远就闻到了香喷喷的肉汤味。
“给官府干活,还管饭,还能领工钱。俺活了五十年了还是头遭。”杨老汉说道。
赵胥北路过各个饭棚,百姓纷纷磕头高喊:“青天大老爷”。喜欢明末孤烟请大家收藏:(zeyuxuan.cc)明末孤烟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