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古代言情 > 叹流水兮 > 第112章 悲秋总是离人泪

第112章 悲秋总是离人泪(2 / 2)

“哪能呢!”

“师哥就要走了,我也没有什么可相赠的,口占一绝送给你吧。”遂吟道,“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言毕,泪眼婆娑,娇啼哽咽。

完盛安慰说:“师妹,你多虑了!我的心,唯天可表!想普天之下,还有谁能比盼妹更美更多情,师哥还敢去怜他人?况且从春天到现在,其中艰难曲折,若非我一往情深,还能等到现在?你我情深义重,海可枯,石可烂,耿耿此心永不变。盼妹的诗章,情味深长,师哥谨和一绝,以剖寸心。”说罢,朗声吟道:“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美盼一听,心里美美的,又嘱咐说:“师哥,你此去,要经常寄信回来,不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是青鸾有信频须寄,只要有便,我也会不断写信给你的。

“师哥一定铭刻在心,请盼妹放心!”

如烟催促道:“盼盼姐,时间不早了,老夫人也回去好一会儿了,我们回去吧!”

美盼也不回应如烟,固执地一直走,直到了‘蒲津渡’码头也不回去。

刚才那群走西口的人上了北去“西口渡”的船,看见如烟和美盼也进了码头,又调戏起来:

[歌曲]“黄土高坡你等着我,哥哥我要走西口。西北风呀西北汉,每天都要把你思念。

晚霞映红了你的脸,忘记松开你的手。大眼睛还瞪着我,这可要我怎么活。

完盛登上顺黄河南下的客船。

看到大船启动了,美盼急忙爬上了不远处的鹳鹊楼。

遥望着慢慢远去的大船,美盼肝肠欲碎。她就这样呆呆地仁立在楼上,眼望着那船,从大变小……

青山隔断了送行人,稀疏的树林恶意地遮挡住她的视线,就连暮霭淡烟也来捣乱。

我的心上人,就这样走了。鹳鹊楼上静悄悄的,只有随秋风送过来那几句歌声还在依然飘荡——

[歌曲]“妹妹你是我的人,我不许你进别人家的门。偷偷的被我亲了一口,你也拉过我的手。

妹妹你是我的人,我不许别人去提亲。世上的好人千千万,我是最疼你的人……”

————————————

注释

[1]《青玉案.绿槐烟柳-下阙》惠洪.词

解鞍旅舍天将暮,

暗忆丁宁千万句。

一寸柔肠情几许?

薄衾孤枕,梦回人静,

侵晓潇潇雨。

很多人因为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而知道了风陵渡。

风陵渡也是黄河岸上的一个码头。那时的客船,如果在“蒲津渡”装不满客人,就在“风陵渡”停留,顺便捎带客人。

天色将暮,客船停在了风陵渡。完盛因为带有自己心爱的白马,便不能在船上过夜了。他牵着马儿上了岸,投宿在岸边的旅舍。

用过了晚餐,他躺在了床上,暗暗忆起师妹临别前的千万句细语叮咛,一寸柔肠中蕴藏着多少深情?如今却只有薄被孤枕与我相伴。

午夜梦回醒来,正是夜深人静;拂晓之时,窗外秋雨潇潇……

[2]山西的七个黄河古渡口,渡了多少人的前世今生?

(1)蒲津渡

蒲津渡位于永济市西约13公里处,为唐至明朝的遗址。蒲津渡是历史上的著名古渡口,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

今天,战争和古老的蒲州城已经远去了。就在蒲津渡不远处,矗立起一座新的鹳雀楼。诗人王之涣曾经就在鹳雀楼上,吟出千古名句《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西口古渡

西口源于河曲人走西口,也叫走口外,河曲人到内蒙古一带生存。渡口位于河曲县城水西门和内长城之外,黄河东岸之上。沿岸巨石垒砌,顺河而下百余米长。河面宽约1.5公里,彼岸右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渡,左是陕西省府谷县之大汕渡。西口古渡本名水西门渡口,历史上可追溯至汉。

作为走西口的历史遗存,现在的西口古渡焕然一新,草坪清绿、松柏吐翠、花儿娇艳、芳香四溢。漫步在西口古渡,耳边不时传来山西民歌——

男:想亲亲想的饿手腕腕软,呀呼嗨~;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呀儿吆~

女:想亲亲想的饿心花花乱,呀呼嗨~呀呼嗨~;煮饺子饿下了一锅山那个药蛋,呀儿吆~,呀儿吆……

(3)风陵渡

风陵渡位于芮城县城西南43公里处,是黄河大曲处一个非常重要的渡口,自古以来就是晋、秦、豫三省交通要津。春秋时期著名的泛舟之役,秦国运粮船队经渭河即由此入黄河而北上晋都,历史上又称秦输晋粟。

风陵渡的景观是举世闻名。黄河在此由北向东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大弯向东奔向大海。传说风陵渡之名源于附近的风后陵,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大臣风后与蚩尤作战被杀而埋葬于此,后来建有风后陵,久而久之其上的津渡也便命名为风陵渡。登上高耸的凤凰嘴土岗极目远眺,俯视大河,气势澎湃、气象万千。

(4)碛口渡

碛口渡位于临县城西南48公里的湫水河入黄河河口处,西与陕西省吴堡县丁家湾隔河相望。

(5)茅津渡

茅津渡位于平陆县城以南4公里处的黄河北岸,南岸为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镇。

(6)黑峪口渡

黑峪口渡位于兴县城西25公里处的黑峪口村,为晋陕通衢,军事要地。

(7)大禹渡

大禹渡黄河风景游览区位于芮城县城东南12公里的黄河岸边,是一处集黄河文化、大禹文化、佛教文化和水利文化为一体的游览胜地。

[3]走西口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时间里,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并且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是晋商、陕商出关与蒙古地区贸易的地方。人们走出山西杀虎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

山西人是走西口的主力。他们往往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为什么山西人要走西口

其一,就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而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元朝灭亡之后,以元惠宗(顺帝)妥欢帖睦尔为首的蒙古部众被迫退到上都(今多伦县西北正蓝旗东上都河北岸),史称“北元”。自此蒙古封建主和明朝在中国北方长期对峙,蒙古各部之间亦纷争不断。历经170多年的风云变幻,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孙阿拉坦汗(俺答)占据了河套地区。

阿拉坦汗贤达开明,为发展地区经济,他积极主张改善与明朝的关系,实现通货互市,并多次派使者与明朝谈判;可是明朝嘉靖皇帝一次一次拒绝阿拉坦汗的诚意,并杀害使者,最后导致阿拉坦汗不得不和明朝兵戎相见,率蒙古铁骑旋风般穿越草原,包围了京畿重地,迫使明朝不得不作出妥协,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与阿拉坦汗在大同签订了《隆庆和议》,和议后明朝在长城沿边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开设互市,大同右卫即于此时设马市于杀胡口关城下,使之成为边贸往来的孔道与平台。

明朝与阿拉坦汗通货互市后,便有许多穷苦边民以及因参与反对朝廷而遭官府缉捕者,为逃生或避难,纷纷越过长城,到口外(长城以外)谋生存。阿拉坦汗出于为我所用、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便敞开胸怀接纳了他们,给他们提供土地和毡帐、耕畜和牛羊,让他们从事农牧业生产或铁匠、木匠、毛匠等手工业劳动。由此揭开了走西口的序幕,也实现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河套地区有机融合的一次飞跃。

其二,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先后出兵平定西北叛乱,杀虎口又成了供应大军粮草的后勤基地。所以这一带来往的客商很多,最终造成了这个地方一度的商业繁荣。口外反倒成了晋商的发祥地。

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喜欢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zeyuxuan.cc)叹流水兮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

最新小说: 穿越古代养家日常 穿越之拐个将军当保镖 逼婚失败,小可怜竟转身驱妖救人 小农女也嚣张 盛庭延 汤府三小姐 禅城医女 夫君入伍后她开厂致富了 九歌微澜 卷王女帝她又强又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