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古代言情 > 叹流水兮 > 荆溪天寒红叶稀

荆溪天寒红叶稀(2 / 2)

“不,我来自云南大理。”

“大理,如此遥远。为何不在镇江下船去丹徒?”

程欣插嘴说:“我们主要想在金陵玩上几天。”

“哦~”纪绪如有所思。

公子说:“这里还有一个石墩,仁兄请坐下来细谈。”

纪绪道:“好,正要请教。”

于是二人又重新见礼。

纪绪走近石墩,那公子取过行李袋中的拂尘,掸去石墩上浮尘,又将拂尘递给了程欣,归还于行李袋中。便让纪绪在上首的石墩坐定,那公子便在三尺远的另一个石墩坐下。

纪绪说:“请问仁兄高姓尊名。”

公子道:“在下张锦,弓长张,锦绣前程的锦。”

“请问仁兄的字号是……”

“我是‘白子’[指白族],没有字号。”

“那我如何称呼仁兄呀?”

“我们白子[2]信奉的是佛教的密宗阿叱力教派,因而我们往往以本尊或佛典之名号为己名。在这些名号之中,用观音起名者最多。所以,我的全名是‘张观音锦’。你可叫我‘观音’。”

纪绪笑道:“仁兄可以自比观音,可我岂敢如此称呼仁兄啊!”

“为何不敢?”

“我哪能和‘观音菩萨’称兄道弟的,还是称你‘锦兄’吧!”

“也好!”张锦点了点头。

纪绪又问:“不知锦兄前往丹徒,想投哪位名师?”

张锦道:“欧阳苏老先生在蛟溪设馆,我想拜欧阳先生门下……我兄前往,又是投哪位名师呢?”

纪绪道:“和仁兄一样,也是想拜欧阳先生。现在的名师难得,这位欧阳先生的门下,听说有不远千里而来的学生呢。”

张锦道:“怎么还听说,我不就是嘛!”

纪绪笑了笑,说:“拜欧阳门下是很难的,不知锦兄可有人推荐?”

“噢,”张锦从怀里拿出了一封信,说道:“我有四川平章大人的亲笔信。”

纪绪惊讶:“汪寿昌?”

“仁兄也认识汪大人?”

“哦,听说过此人。”

“汪大人在做江浙平章时,欧阳先生是平章府的座上宾。有汪大人的荐书,欧阳先生一定会收我为徒的。”张锦自豪地说着。

纪绪所关心的是张锦怎么会有汪寿昌的荐书。便问:“锦兄是云南人,如何认得四川平章?”

“我父亲是大理白蛮37部的土司之一,汪大人去年在云南平叛时,便和家父相识。”

正说着,有一道白光从黑云遮盖的地方,成人字形发出,照得四周山川通体白亮,好在电光所射的时间尚短,一闪就过去。但电光虽过,雷声便来。每一次雷声响起,张锦都向纪绪靠近了一步,好像他对闪电特别地害怕。

这样的雷电交作有十余次,那大雨便来了。看那雨的来势,有如密挂珍珠帘子一般,由近而远,那些田园屋合,有些模糊,越远处模糊得越厉害,顶远的地方,模糊成了一片,田园屋舍都看不见了。

看见张锦一个闪雷一次寒颤,纪绪便问道:“锦兄,大雨,你怕么?”

张锦不好意识地说:“大雨,我倒是不怕。只是刚才一阵闪雷,就像打在亭子顶上一般,好像有些……”

————————————

注释

[1]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全诗: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2]白族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1)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汉文一直为白族群众所通用。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和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此各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带的白族,汉语称为“民家”;居住在丽江、迪庆、怒江一带的白族,纳西语称之为“那马”,傈僳语称为“勒墨”;藏语称之为“勒波”,彝语称之为“娄哺”、“洛本”、“罗基颇”,贵州一带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罗苴”、“龙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称呼。在贵州威宁一带的白族,因有七姓,被称为“七姓民”。

据文献记载,白族先民是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

元朝之前,部分白族先民、彝族先民、傣族先民都曾被称作“白蛮、“乌蛮”、“上方夷、“下方夷、“百夷”、“僰夷”等带有“蛮”和“夷”的称呼。元朝以后,文化属性较为接近汉族的人群被确认为一个族群,并称之为“白人”。“白人”即当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统一族称,明清以后称为“民家”。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

(2)白族是如何取名字的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早有姓氏的只有3个民族,即广东连南瑶族、俄罗斯族和白族。除非较为边僻的那马支系,白族都少不了有姓氏,这显然是受汉族的影响,即姓氏一直成为了汉族或白族区分血缘关系的标志。

隋末唐初居住在洱海边的白族先民“河蛮”就拥有“数十姓,以李、赵、杨、董为名家”。至今,我们在白族民居的照壁上还能够普遍见到四个题字,除了有“紫气东来”“苍洱毓秀”等外,还有“百忍家风”(张)、“清白传家”(杨)、“工部家声”(杜)等等,其典就出自汉族的名人传说。此和“来自南京应天府”的说法一样,都是想把自己的祖系拉扯到汉族那里。

白族人取名喜欢用神、日、月、山、海、花、鸟等象征着力量和美丽等词汇,白族名字中常用的“易长”“大日”“观音”“妙音”“天王”“那陀”“诸天”等都是佛、菩萨的尊号,而“般若”“腧城”“金刚”等,则是经典名称,“梵僧”为初传佛教密宗的印度僧人。

南诏中期以来,特别是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许多虔诚的阿叱力,乃至一般的信徒,都诵持佛典,修行本尊。因而往往以本尊或佛典之名号为己名。在这些名号之中,用观音起名者最多,这也是因为佛教密宗教派特别崇拜观音的结果。

总之,用修行本尊或经典为名的习俗,是深受佛教密宗教派影响所致,是白族起名习俗在佛教密宗教派流行之后而引起的巨大改变。

白族人起名没有姓,白族先民最早采用汉姓,当在汉晋之世。

据史书记载,诸葛武侯南征之时,赐白王仁果之九世孙龙佑那姓张,称张龙佑那。到初唐时期,张龙佑那后裔张乐进求曾受唐封赐,为三赕白大首领将军。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称洱海周围有数十百部落,有数十姓,杨、赵、李、董是名家。《蛮书》载渠敛赵(诏),大姓有王、杨、李、赵四姓。足见在隋唐之际,汉姓在洱海周围的白蛮之中已较为流行了。

《南诏德化碑》碑文中可辨识的汉姓有五十个,《南诏图传》中有十六个,说明南诏时代汉姓的采用早已很流行。从没有姓氏的父子连名制到“冠汉姓父子连名”制,是汉文化对白族取名习俗所起的巨大影响。

冠姓起名渐渐形成了白族人的取名习俗,尤其是冠汉姓最多。冠汉姓的父子连名制中,由于白族语音节的特点,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名字中就出现了“三字名”或者是“四字名”。如《南诏德化碑》碑文中的三字名有张高大山、秦爱波罗、李虹美丽、周田共同等十人;《南诏图传》中有王喜进取、刘望高贵;《蛮书》中有刘王起生、蒙大网罗、李非乐进、许不罗菲、章花信苴、杨丽春晓。

这些姓名之中,第一个字为汉姓,中间两个字往往代表一种意义,如“信苴”为王子,“乐进”为虎王,“波罗”为老虎。南诏中后期,在白族的三字名中,又出现了一种带有佛号的三字名。即第一个字为汉姓,中间两个字为诸佛、菩萨尊号或佛文名,最后一个字是本名,此种取名方式在大理国时期颇为流行,元、明时期亦有此风习,见于记录者甚多。

如:《皎渊塔碑铭》(立于大理国天开十六年,公元1221年)为“苏那陀智”书丹,碑文中有“高观音政”等三字名;昆明大理国地藏寺经幢《造幢记》中有“高观音政、高观音明”;大理凤仪北汤天董氏家谱碑文中有“刘金刚田、李法华镛、周大乔林”;千寻塔出土石刻佛像之题记上,有“刘药师祥、陈观音锦、赵诸天仑”等。此外,像“陈药师齐明”之类的四字名亦非罕见。喜欢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zeyuxuan.cc)叹流水兮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

最新小说: 穿越古代养家日常 穿越之拐个将军当保镖 逼婚失败,小可怜竟转身驱妖救人 小农女也嚣张 盛庭延 汤府三小姐 禅城医女 夫君入伍后她开厂致富了 九歌微澜 卷王女帝她又强又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