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车后,何春明完全懵了,这是哪儿?
街道两边是米铺、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打伞或者撑着塑料布的商贩,街道向货色两边延伸,始终延长到城外稀稀拉拉的青砖瓦房附近。
城乡结合部,这五个字迅速跳入何春明脑中。
初夏的蝉聒噪地不知趴在那片叶子下叫嚣,吵得人头疼,发白的太阳烫得他头皮火辣辣地疼,他矗立在街道中间,不停有行人和他擦肩,有挑着扁担赶路的,有架着牛车往郊外走的,有拉着毛驴驮着框在街道上溜达的。
这下一趟电车不知道何时再来,他稍微有些沮丧。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到街边树下和卖西瓜的大爷一同坐在树下。
本拿着草帽当扇子的大爷难得有人来他这里,他连忙开口:“年轻人,要不要来一块,我这自家种的。”
“不用不用,大爷,我坐车好像迷路了,这里是哪儿啊。”
“这儿是集市啊。”
闻言何春明有些迷茫,这刚想开口就看见一个佝偻着身子的老奶奶,拿着一布袋的东西走到了边上的摊位。
那个摊主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壮汉,他结果布袋,将里面的东西倒出来,放在一个托盘上,何春明这才看清原来是黄豆。
他将托盘这边挂在称钩上,后边拿着这一个秤砣挂在秤杆上左右移动以让两边平衡。
随后他将称上的数字展示给了阿婆看后,就将托盘上的黄豆都倒进了挂在一旁的麻袋上,看着麻袋下坠的样子,大概有个小半袋。
随后他再将盖这的纱布拿开,切下块豆腐放在了托盘上,那称明显是黄豆的一半。看着摊主将东西包好,给老太太后,何春明大概明白了过来,这些人们是来以物换物的。
计划经济的时代下,农村的人们过得会比城里人好一些。特别是分包到户后,大家的富余也渐渐多了。
用多少东西换多少东西,大家全凭朴素的价值感衡量。当然这些摊位也是收钱的,这种非凭票购买的小型市场是走在计划经济之外的,因为交易量有限,所以也没什么人管。
但是你不能避免这些人中总混着一些卖其他东西的人。他们将摊位摆在不显眼的地方,摆出的几乎都是需要凭票购买的生活必需品。
什么商品都有一个两个的,看起来简直是一个小型的供销社。只是东西大多就些破旧,也不知从哪些渠道弄来的。
说起来虽然这些摊都摆在角落,但是明显在那附近停留的人是最多的。
何春明知道这些是倒爷的摊位,他站起身来,走向一个离他最近的,蹲在摊位前做出认真挑选的样子:“老板,这些怎么都是二手的,有没有更新一些的。”
那老板穿着蓝色无袖背心,本靠墙坐的他,闻言上下打量了下眼前这人,一副学生模样,但是穿着周正,一看就是工人家庭出来的。
判断出他有一定购买力后,他便热情友好的对他笑了起来:“有的,有的,都是从厂子里拿的新货,老板要什么?”说完就伸手将旁边的大麻布袋拿了过来,仿佛何春明不论说出什么他都能从里面给他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