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天气,一如既往,所谓秋高气爽,算是一个踏青的好天气。
然而,在不到杏山驿十里的这个地方,却云集了建虏和倭寇大军,从四面出击,堵住了沿着官道往锦州方向攻击前进的明军。
侧面的椵木冲堡等地的倭国伏军,也已经前出,试图进攻明军侧翼。
但是很明显,在侧翼虽然没有见到尸体,但是能看到地上有很多血迹,显然是企图没有得逞。
此时,鳌拜所统领白甲兵并抽调各旗精锐,大约两千余人,就替代了侧翼的倭军,一个个都是表情严肃地整装待发。
这些建虏精锐,皆穿三层甲,一半手持刀盾、狼牙棒、大砍刀等武器,另外一边,则全是弓箭在手。能看出来,他们手中拿得都是硬弓不说,箭壶都比普通弓箭手要多一壶,甚至更多。
本来建虏军中也是有火枪兵,也就是孔有德当初投靠建虏时候带过去的火器兵,但是,这支军队在当年的宁远之战中全军覆没,因此,建虏这边的火枪手已经不成建制,只有朝鲜人那边还有,并没有调来这里,只是在负责围困锦州城。
之所以如此,倒也不是因为朝鲜兵会靠不住,而是朝鲜人用的火铳,明显没有明军的精良,如果在进攻中用火枪对射,估计是会白白送人头。要不然,多尔衮不可能不让朝鲜火枪兵上阵的。
在这些倭军的身后,柳生十兵卫也抽调了倭军中的精锐,就是那些武士旗本等等,都是倭国的精锐武士,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倭军的铁炮兵,听着吓人,其实就是鸟枪队而已。另外一部分,则是武艺精湛的武士旗本等等,大都手握长长的双手武士刀。相对而言,个体战斗力绝对是强悍的。
至于普通的足轻,手握长枪的那些,都在更后面,只有前面的大清巴图鲁和倭军武士能撕开明军的防线,这些足轻才会冲锋,要不然,最多只是消耗明军的火药,而不会有其他可能。
明军这边,依旧是以车营为依托,防御为主。
多尔衮借助柳生十兵卫这边给他用的望远镜能发现,明军的偏厢车中,确实没看到多少火炮。
一般来说,按照明军车营的惯例,一辆偏厢车中装两大两小的火炮,这远程火炮就会很勐了。但是相对来说,也会变得很重。这么一来,偏厢车一般都是要靠力气大的牛,或者多匹马来拉动。
但是,多尔衮发现,明军阵营中压根就没有什么牛马之类的牲畜,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能证明,明军的偏厢车中,绝对没有重炮,因为那样太重了。
看到这个情况之后,他心中便多了一份底气,脸色也不再那么严峻了。
要知道,大清从很早以前,就被明军的火枪所困扰,最终想出了应对之法,并且在历次战事中慢慢加以完善,得到了最终的对付明军火枪的武器,也就是车楯。
从还是大金时候就开始,每牛录(一牛录为三百人)中每一百人就配备四辆楯车,由三十名军卒操作,占比达三成,可见其地位。
这个车楯,其实就是车上的盾牌,也就是在一辆双轮车的最前面,竖着一道能遮挡很大面积的盾。不过这个盾是由厚木板包覆牛皮、铁皮复合而成。这样制成的楯车“小砖石击之不动,大砖石击之滚下,柴火掷之不焚”,具有较强的防御力。对付火枪,也具备非常强的防御力,基本上就打不穿。
因此,车楯是火枪的克星,但是与此同时,也害怕中型以上火炮的轰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