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 男子汉的故事 要做就做大丈夫

男子汉的故事 要做就做大丈夫(1 / 2)

男子汉的故事

要做就做大丈夫

天上日月光,

手中红缨枪,

说起话来硬邦邦,

只因正义要伸张。

千锤百炼不锈钢,

何惧针尖对麦芒。

晴空一鹤排云上,

那浩然之气,

在胸中回荡,

在天地交响。

不做小男人

离开齐国的时候,孟子走走停停。

这并不奇怪。毕竟,培训班是他想办的,宣王也算不错的学员。所以,孟子走到齐国和邹国之间就停下来住了三天,希望宣王能够把他追回去重新开学。

可惜没有。

不能说孟子的想法没有道理。

实际上临走之前,宣王上门看望了他。

宣王说:寡人从前仰慕先生已久,后来又有幸受教于朝,真是喜出望外,受益无穷。现在先生要抛弃寡人回家乡去,不知以后还可以再见吗?

孟子马上表态: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当然,前提是宣王必须接受他的主张。

宣王却没有这个意思。

孟子只好一去不回头。

有个齐国人就不以为然了。

他说:看不出齐王能否成就大业,是老糊涂;明明知道这王不行还要来,是图富贵。既然决心要走,那就义无反顾,为什么磨磨蹭蹭的?我不喜欢!

这话传到了孟子那里。

孟子说:什么意思?要我做小丈夫吗?

奇怪!只听说过大丈夫,没听说过小丈夫的。

实际上,丈夫就是成年男子。古人认为,成年男人身高一丈,叫一丈之夫,简称丈夫。如果是儿童,只有六尺,便叫六尺之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成年之后就要成婚,所以后来又用丈夫指男性配偶。

小丈夫,就是小男人。

什么小啊?个子吗?

不,器量。

比方说,向国王提意见提建议,王不接受,马上就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拂袖而去,歇斯底里。而且一旦决定离开,不走到筋疲力尽就绝不停止脚步。

这就是小丈夫,孟子可不做。

他要做的,是大男人。

问题是,孟子的脾气也不小呀!

小男人与大丈夫,区别在哪里呢?

大丈夫有傲骨,小男人只有傲气。

那么,傲气和傲骨,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表面上的。

后者是骨子里的。

傲气争的是虚荣和面子。

傲骨守的是原则和尊严。

因此孟子宁肯装病,也决不迁就齐宣王。

也就在那次,孟子引用曾子的话说: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我以吾义。

吾何慊乎哉?

慊,读如欠,缺少的意思。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他倚仗他的财富,我倚仗我的仁德;他拥有他的爵位,我拥有我的正义。咱们这些读书人跟王公贵族相比,又不欠缺什么!

那又何必低三下四!

孟子还说:

彼,丈夫也。

我,丈夫也。

吾何畏彼哉!

意思很清楚:他是个男人,我也是男人,我为什么要怕他?比起道德和学问来,权势和地位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完全可以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不过,礼貌还是要讲,该说的也得说,尤其是国王或者官员虚心求教的时候。比如滕国,虽然明摆着难以对抗大国的兼并,孟子也还是谆谆教诲滕文公:民事不可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也就是一要注重民生,二要保护物权,希望他们能够国泰民安渡过难关。

这就是大丈夫与小男人的区别。

但,如果话不投机呢?

那就保持沉默。

本节故事见《孟子》之《公孙丑下》《滕文公上》

求职先得自己牛

孟子在齐国,也做过外交官。

当时,滕文公去世了。滕是小国,照理说发个唁电也就足够。不过这位公爵人品不错,人缘也好。齐宣王便派出了高规格的代表团参加葬礼,任命孟子以卿大夫也就是国务委员的身份,担任代表团团长。

副大使,则是一位姓王的县长。

春秋晚期没有省,县长其实相当于省部级。

可是这两位正副团长却一路无话。

学生公孙丑就看不懂了。他问:代表团的地位应该不算低,齐国到滕国的路也不近。先生跟那位王副团长却从来不谈工作,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那人独断专行,跟他有什么好说的?

这就是傲骨,不是傲气。

更有意思的其实是这句话: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说读如税,游说的意思。

游说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从孔夫子开始,没有固定工作的读书人,都要在诸侯各国之间穿梭往来,表面上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实际上是谋求一官半职。所以他们就像推销员,既推销各种主义,更推销自己。

看买主的脸色,就几乎是必然的了。

孟子却说,你要游说诸侯大夫,求个职位吗?那就先得蔑视他,不要把他们的权势和地位放在眼里,尽管看起来高不可攀。我们这些人,才真是高贵的。

天底下,还有这样求职的?

有,但要看时代。

孟子所处的战国是可以的,这样做的还不少,因为战国的特点是兼并。大鱼想吃得更多,小鱼要保护自己不被吃掉,中鱼则希望左右逢源,都要有人帮忙。

帮得上忙的,是士。

士是春秋战国时的特殊阶层,地位比天子、诸侯和大夫低,比平民高。他们是最低一级贵族,没有不动产和统治权,只有学问和本事,所以要找工作。

找工作也不难,因为大多有一技之长,比如懂礼乐的是儒士,会打仗的是武士,诡计多端的是谋士。其中名气和本事特别大的,更是人才市场的抢手货,结果是雇员比老板还牛。只要稍不如意,他们转身就走。

正所谓: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处处不留爷,爷去火药库。

供求关系如此,霸道总裁敢不客客气气?

逐鹿中原的时代,也这样。

比如秦汉之际的郦食其(读如丽异基)。

郦食其是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乡)人,一肚子翻云覆雨的鬼主意。当时,刘邦正带着一群散兵游勇去攻打咸阳,郦食其就在他路过家乡时去求见。

刘邦问看门的:来的是个什么人?

门卫答:看上去像读书人。

刘邦说:不见!老子忙着打江山,见什么书生!

看门的如实回报。

郦食其听完,两眼圆瞪,一手按剑说:狗屁!谁是读书人,你们全家才是读书人!滚回去重新禀报!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来写诗,是来喝酒的!

看门的吓得名片掉在地上,连滚带爬回军营。

刘邦便请郦食其进来。

郦食其进去时,刘邦正大大咧咧坐在那里,让两个女孩子给他洗脚。尽管司马迁没记录详情细节,但估计多半是要做足底按摩,再修个脚什么的。

总之,刘邦的态度很傲慢。

年过六十,身高一米八四的郦食其也不下拜,只是拱了拱手,然后声如洪钟地说:足下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不辞辛苦,是专程来助大秦一臂之力的吧?

刘邦勃然大怒。

他破口大骂说:放屁!天下同心,苦秦久矣,这才有诸侯联盟,谁他妈的帮助暴秦!

郦食其说,那就不该以这种态度见老先生。

刘邦是实用主义者,变脸比变天还快。他马上起身穿好衣服,请郦食其上坐,再三道歉,然后问策。

当然,酒和菜也恭恭敬敬摆上了桌。

这就叫士人风骨。

士人的啊!文人可没有。

本节故事见《孟子·公孙丑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本节引文见《孟子·尽心下》

羞辱往往是自取的

乐正子到了齐国。

此人名克,是鲁国的官员。

而且,也是孟子的学生。

于是,安顿好了以后,他就去见孟子。

孟子说:怎么,阁下也来看我?

乐正子吓了一跳: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孟子问:阁下来几天了?

乐正子说:昨天来的。

孟子说:那么我这样说,不是很合适吗?

乐正子马上解释说:宾馆刚刚定下来。

孟子说:谁说过住处定了才能来见长者?

乐正子低头认罪:克错了。

实话实说,孟子这回有点小气。乐正子不就是晚来了一天吗?也值得这么尖酸刻薄?再说,我们也不知道时间表。如果晚上才到,第二天清早来,也不算晚。

但,师道尊严不容置疑,乐正子只好认了。

不过,乐正子好像又不冤。

根据记载,他这次是随同王子敖来齐国的。王子敖就是参加滕文公葬礼的齐国代表团副大使,当然是齐国大夫。乐正子呢?孟子在鲁国之时,由于国君听信谗言不见孟子,此人还进宫理论,可见是鲁的官员。这次的情况大约是王子敖出访鲁国,乐正子送他回来。

到达淄博以后,齐国举行了盛大宴会。

乐正子要赴宴,就顾不上看望老师了。

只是他没想到,或者这事人人皆知,或者老先生在朝中有线人,总之孟子知道了这些情况,所以才会接着不无讽刺地说:原来阁下礼送王子敖回国,是为了大吃大喝啊!你学习的先王之道,竟是这样践行的!

这样看,孟子的脾气发得又有道理。

难怪孟子说: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乐正子的事,就是证明。

如果他先看老师再去赴宴,便不会挨训。

毕竟,参加国宴,也是尊礼。

当然,孟子那些话并不是针对乐正子的,实际上也具有普遍意义。的确,一个人受到侮辱,多半因为自取其辱。如果庄敬自强,谁又能够奈何?同样,国家如果政通人和,那就无懈可击,怎么会亡?

人的尊严只能来自每个人的自尊,国家尊严更是要靠从国王到国民的自强不息和守护文明。如果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因此孟子说: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就是说,自然灾害并不可怕,也可以躲避。真正的灭顶之灾,只能是人自己作的孽。

那么乐正子呢?

他还有救吗?

本节故事见《孟子》之《离娄上》《梁惠王下》

本节引文见《孟子·离娄上》

听得进意见就有救

后来的乐正子蒸蒸日上。

鲁国国君还打算让他主持朝政。

孟子听说,高兴得睡不着觉。

学生公孙丑问:是因为乐正子刚强有力吗?

孟子说:不,不,不是的。

公孙丑又问:是因为他足智多谋吗?

孟子说:不,不,也不是。

公孙丑再问:是因为他见多识广吗?

孟子说:不,不,不是这个原因。

公孙丑便问:那是为什么?

孟子说:

其为人也好善。

好善并不是喜欢做好事,而是喜欢听取意见。只要那些意见是善意的,对改进工作有帮助,乐正子就欣然接受,可谓从善如流。孟子很欣赏这点。

公孙丑问:有这一条难道就够了吗?

孟子说:当然,平治天下都没问题,更不要说治理小小的鲁国。因为执政者喜欢听取意见,人们就会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来建言献策。如果喜欢拍马屁的呢?那么听到的便都是无耻谰言。这道理还不简单吗?

道理是很简单,真正做得到的却不多。

事实上,尽管谁都明白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真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修养好点的皱眉头,修养差的就气急败坏。如果是暴君,弄不好还会杀人。

显然,很多人都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傲骨是内心世界的强大,因此越是有道理有正义,也就越是有礼貌,有风度,有器量,能兼容。相反,张牙舞爪只能证明自己虚弱,叫色厉内荏和虚张声势。

就像狗狗,个子越小叫得越凶。

因此孟子又说: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也就是说,那些尊重自己的,不会侮辱别人;真正勤俭持家的,也不会夺人之好。

同样,真正的君子,也一定不会盛气凌人。

结论是什么呢?

人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

道理也很简单:

有傲气就会骄人,无傲骨就会媚人。

骄和媚,都不对。

不骄不媚,才是大丈夫。

本节故事见《孟子·告子下》

本节引文见《孟子·离娄上》

赌棍与骗子

某次,有人向孟子问起张仪。

张仪是什么人?

纵横家,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派别之一。不过其他派别比如孔子和孟子的儒家,墨子的墨家,老子和庄子的道家,韩非的法家都是思想家,他们却不是。

那么,纵横家是什么?

摇唇鼓舌的推销员。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