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定远侯班超 > 十一、东汉服饰制度简说之一

十一、东汉服饰制度简说之一(2 / 2)

祭祀时百官执事者,主要冠长冠,着玄服。因汉高祖刘邦曾以竹皮为长冠,因此也被称为“高祖冠”或“刘氏冠”。其余不参与祭祀的官员,则戴常冠(注:主要是委貌冠和皮弁冠),着玄服即可。

祭服中对女子服饰也有明确规定,本文略。

再说朝服。

朝会之时,皇帝主要戴通天冠。《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

诸侯则戴远游冠,《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制如通天,有展筒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

三公以下官员主要戴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鹖冠、方山冠等等。

朝服均是深衣制的袍,《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即东汉朝服主要是衣裳相连的深衣制的袍装,东汉深衣主要是直裾。“随五时色”的朝服服色规定严谨,一年四季需与天地色彩契合,按季节色彩着朝服。具体为:春季用青色,夏季用朱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而冬季则用玄色(即黑色)。

西汉时,深衣多为曲裾,原因是西汉的裤子无裆,需要有曲裾的遮挡。而至东汉,由于服饰的完备,男女一般着有裆裤,故不再需要繁琐的曲裾,便产生了简洁的直裾袍,曲裾因此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关于常服。

汉明帝明定舆服制度,主要是规定祭服与朝服,东汉年代,常服则很随意,制式与前汉大约相同,但色彩则丰富得多。

巾和帻——汉代男子裹头之物。

巾是“谨”的意思。古人蓄发,故要以巾或帻裹头。秦国以黑巾裹头,称为黔首,黔首也是黎民百姓的代称。帻战国时兴起,开始只把鬓发包裹,不使下垂,汉代在额前加立一个帽圈,名为“颜题”,与后脑三角状耳相接,文官的冠耳长,武官的冠耳短。

巾覆在顶上,使原来的空顶变成“屋”,后来高起部分呈介字形屋顶状的称为“介帻”,跨于介帻之上的冠体称为展筒,展筒前面装表示等级地位的梁。呈平顶状的称“平上帻”,身份高贵的可在帻上加冠。

平上帻也有无耳的。帻的两旁下垂于两耳的缯帛名为“收”。据说王莽无发,把帻加上巾屋,将头盖住,有“王莽秃,帻施屋”的说法,这就是“屋帻”的来源。

汉代未成年人的帻是空顶的,即未冠童子,帻无屋者。文官在进贤冠下衬介帻,武官在武冠下衬平上帻。

喜欢定远侯班超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定远侯班超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