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目次·序(2 / 2)

胎·小十二月花·十个雀·十个字

第三卷剧篇

第一篇扎木场(引子)·卖樱桃·养鸡大王·张连卖布

第二篇瓜女婿转丈人·卖棉花·刘海撒金钱·林英女降香

第三篇李彦贵卖水·穆桂英(一)·穆桂英(二)·下四川

第四篇晒绣鞋·麦子古人·洞宾戏牡丹·别窑·蓝桥担水

第五篇牧牛·探妹·下四川·送王哥·十对花·小十杯

第六篇九九算·新九九算·新南桥担水·开皮箱

第七篇狐狸闹书房·小牧牛·耳听张家唤·卖饺子

天水,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天水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享有羲皇故里、轩辕故里的荣誉,羲皇始创八卦,天水被誉为“易学之都”。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易学等博大精深。现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296处,境内文化古迹甚多,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号称“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中国县制初始地,有华夏第一县的美誉。天水八千年的历史文化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誉为“历史古都”,全球华人祭祖圣地。

天水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祖国内地华中、华东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天正好在祖国的几何中心,素有“陇上江南”的美称。在天水,有飞翠流玉的马跑泉,香美胜乳的甘泉,四季如汤、去病健身的温泉,珠帘垂挂的菩萨泉,寒彻沁人的八卦泉,鱼随泉涌的神鱼泉等,分布面广,知名度高。这些泉水水质甜美,四季不断,久饮能使人皮肤洁白。天水居民皮肤多白嫩,因而有“天水白娃娃“的说法。

天水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早在八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就在天水清水县这块沃土之上繁衍生息,形成部落。八千年来,一代代黄帝子孙们以其特有的勤劳和睿智,不断地开发轩辕故里的山河,创造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秦人先祖在天水河谷繁衍生息,后有功于周王室赐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荣,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境内文化古迹甚多,现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69处,其中大地湾遗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雕梁画栋,古柏森森。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荟萃了从公元4世纪末到20世纪,约1600年间的7730余尊塑像,人文景观与自然秀色交相辉映,巧夺天工。

因秦人先祖在天水河谷繁衍生息,便产生了脍炙人口《诗经·秦风·蒹葭》篇章,为商周以来秦人故园西犬丘的所在地,是陇右土族氐族杨氏的聚居地,是黄土高原南缘一处宜农宜牧的丘陵河谷地,积淀下了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遍布着丰富的秦人民俗遗风。

偶尔间,从网上看了一篇文章,令人感慨良多。文章这样写道:

中国传统文化,连根拔起,饱受摧残,气若游魂。在大破之中,可是中国也没能立起新文化,没能普及于民间。

于是,民间遂无文化可言。社会思潮转来转去,也就是几年换一换,终究不成气候。在西方文化的大冲击下,中国固有的文化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仅剩的一些传统也在逐步被替换掉。

当一块田地里面一直种着某种作物,于是别的物种想在这里面繁衍,很难。但是当田地里,什么也没种植的时候,于是什么物种也会想往里面生长。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我们变来变去,原来的样子一点也没有了。就像一直以来的例子,倒掉洗澡水的同时,连同里面洗澡的婴儿也倒掉了。

四大文明古国,唯一还剩中国,这个也需要值得思考。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中国,不需要加“古”,因为这个伟大的国度不曾故去,一直在血脉绵延,一直在生生不息。

文化,才是永恒的。所以,古人把永恒的有价值的书叫做“经”,叫做“典”,经典。表示不可磨灭,永恒存在,价值永远。循名求实,值得思考。

“文化,才是永恒的。”此话说得实在贴切,振聋发聩,感慨之余,令人不得不有所作为。回想起幼年时耳濡目染的家乡传统文化,随着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的冲击,的确是日见消亡,令人警醒。在家乡除了具有浓烈秦声秦韵的西部秦腔大剧,那些出现在沟沟岔岔、乡村道路、田间地头人们即兴打出的山歌与哼出的社火声,早就无人问津,极少听闻。那些优美动听的山歌,虽说俗,却能唱出人间的真实情感,吐露出生活的心声。还有就是那一年劳碌到头之后的正月天,伴随着喜庆锣鼓扭起的秧歌与豪放的社火腔,无论是倾听者还是演唱者都会在这一片欢乐海洋里洗却掉对旧生活的烦恼,充满对新生活的期盼,实在是现代文明还不太发达的偏远山乡父老乡亲们年年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大餐,亦是客居在外的远方游子割舍不下的思乡曲。这种原汁原味的乡土清音,听着听着你就陶醉了,听着听着你就流泪了!唱着唱着听着听着你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原来是为了守住我们的根,是为了牢记先祖的恩情,我们深深眷恋着、热爱着这一方养育我们的家园。

天水的山歌、社火曲虽说难登大雅之堂,但却是千百年来自我生息着的土著音乐,是家乡父老乡亲们自演自唱自陶醉的乡人乐,是带有乡下人土里土气的土腔调的自我吼唱。也许它的演唱者没有百灵鸟那样的美妙歌喉,也许沙哑的嗓音会有那么一些不动听,也许外地人听不懂这种浓重的方言土语,但那些词却积淀着多年来的历史精华,那些曲有着不同于周边地域的优美个性旋律。“寓教于乐,彰显个性”,这是乡土文化至今能够生生不息传承的理由与生命力所在。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大众的。”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有一个叫朱仲禄的老花儿艺人在西汉水流域的礼县(现为陇南市管辖,原属天水地区)进行民歌采风时,在一位嘴里听到了一段优美的旋律,后来他利用这段优美旋律填词写出了唱出国门的花儿《下四川》。早年间只觉得这首《下四川》的山歌韵律象咱家乡的山歌,但有人争辩说那是源自青海的花儿调,如今细细一听咱家乡的山歌与社火曲才知道,那《下四川》的旋律原本就是家乡传承了已不知多少代人、多少年份的土著山歌社火曲。于是乎让人恍然大悟,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山歌与社火原来是咱祖先传承给咱秦人后裔的一种文化瑰宝,是咱秦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山歌,号称山野之歌。起源早于《诗经》,广泛传唱于农村、山林地区,表现的粗犷、豪放,富于盛情,以唱情说爱为主,夸张、比喻与隐讳、暗示同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区域性方言俗语措词,以高亢、激烈火辣而又深含表情投入,多出现在空旷山野和田间地头,男女对唱和独唱倾诉感情。有诗云:“只听山歌不见人,暗送秋波无人知。”因而号称天下第一情歌。

这里,我就把天水的山歌、小曲、杂剧以抛砖引玉的心态做个一知半解的简介:

山歌,在紧邻天水的陕西也叫“信天游”、“顺天游”、“爬山调”,是流行在陕??甘一和种民歌行式。其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一般是上句起兴,下句点意,言简意赅,短小精炼。歌词大多是即兴编唱,采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是其突出的特点。歌词以七言为主,多用叠字、重字、重词。如“兰格英英”、“白格生生”、“红格彤彤”、“巧格伶伶的手”等等,因此常见一些不规则的八字、九字及十多个字的唱句夹杂其中。信天游的曲调基本上是单乐段,但其调式色彩与节奏安排却十分多样,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情调和意境。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一种则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较平稳,细致柔和,多用平腔演唱。天水山歌反映了秦人在一定历史阶段的风俗习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着当地人美好的情感与愿望

小曲,亦即社火曲,在天水农村,不论表现喜、怒、哀,乐哪种情感,都是有歌有曲的。夏天,在绿格英英的山上或崇山峻岭之巅,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小曲成了生活在这里人民的主要表达思想情怀的方式。小曲流行于天水地区各县,数量很多,题材相当广泛,大部分调曲比较固定,其歌词多为分节,七言为主,采用平腔演唱。一部分用胡琴、丝竹、打击乐伴奏,大多语言质朴生动,曲调深沉优美,情绪刻划细致准确,篇幅较大。

杂剧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多在社火中表演,其间渗入陕西、青海、四川等地山歌民曲,经无数民间艺人不断发展演变而成。题材主要采自市民阶层生活,以风花雪月、男女情爱、闺中思春、忠臣良将为内容。说词唱曲诙谐,结构严谨,文辞华丽,也讲究平仄辙韵,文人创作气息颇浓。被誉为沙漠绿洲中的一泓清泉。

天水山歌、小曲、杂剧,作为一种乡土文学,实乃劳动人民的一种特殊文化,,虽不见经传,难登大雅之堂,但却是每个人的心血凝结而成,故能流传与天地间而经久不衰----此处所录仅九牛一毛,希同道多赐经典,共充盈之。

喜欢天水山歌小曲杂剧选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天水山歌小曲杂剧选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皇上,咸鱼娘娘她不想出冷宫 农娇有福 春满京华 前世惨死!重生嫁傻王夺你江山 搬空侯府后,揣着孕肚去逃荒 与闺穿 云烟红妆 妖孽王爷盛宠之萌妃闹翻天 妻主请饶命 天子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