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中国戏剧史 > 五 缅怀之梦

五 缅怀之梦(2 / 2)

《赵氏孤儿》的作者是大都人纪君祥。遗憾的是,对于这位杰出剧作家的生平情况,我们很不清楚。《赵氏孤儿》所表现的历史事件,与《左传》、《国语》、《史记》的记载有很大的不同。纪君祥凭借着元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需求,凭借着自己的创作个性,对史料进行了大幅度的取舍和改造,终于锻铸成一部少有的艺术作品。

就像马致远把一个“汉”字写在《汉宫秋》剧名的首位一样,纪君祥把一个“赵”字写在《赵氏孤儿》的首位。

赵,乃是刚刚灭亡了的宋代皇家宗室的姓氏。

为了挽救宋王朝而宁死不屈的文天祥(1236—1283)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无锡》)“程婴存赵真公志,赖有忠良壮此行。”(《使北》),从这些诗句看,在当时,赵氏孤儿的故事已成为一种全社会心照不宣的共同政治隐语。

但是,不管是一个“赵”字,“汉”字,都只是一种外在的点拨,它们的职能在于引导人们去领受中华民族贯通古今的一种强悍的历史精神。

《赵氏孤儿》在精神和艺术上的强烈程度使它早在18世纪就被介绍到欧洲,引起了欧洲许多艺术家的关注。法国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和德国大文豪歌德(1749—1832)还受它的启发,写过在情节上故意与它近似、在旨趣上又有民族性差别的作品。

伏尔泰在1755年写了一出题为《中国孤儿》的剧作,把故事拉到了成吉思汗的时代。基本情节如下:成吉思汗早年游历到燕京,结识过一个美丽的少女叫叶端美(Idame),但是,叶端美的父母见成吉思汗是少数民族,就不让女儿与他往来,并且很快把叶端美嫁给了大臣尚德(Zanti)。五年后,成吉思汗席卷中原,摇撼宋廷,宋皇无奈,把自己的婴儿托给尚德抚养。这件事不久败露,成吉思汗逼索婴儿,尚德决定交出自己的婴儿来代替朝廷遗孤。然而尚德的妻子叶端美坚决反对,她认为,天底下应该人人平等,皇帝的婴儿和百姓的婴儿价值相等,为什么要以一个婴儿的死亡去换取另一个婴儿的生存?为什么忠义精神竟包含着如此残酷的内容?她决定直接找成吉思汗评理。成吉思汗见到五年前的心上人,又惊又喜,宣称如果叶端美肯嫁给他,两个婴儿都可保全。尚德本着忠于宋廷的精神,劝妻子叶端美答应这个条件,但叶端美却劝丈夫与自己一起自杀,让成吉思汗看一看夫妻俩紧紧拥抱着的尸体。见此情景,成吉思汗终于深深地被感动了,他停止了暴虐,成了贤明君主。

可见《赵氏孤儿》里的关键性情节——换孤,在伏尔泰这里受到了否决。叶端美以欧洲启蒙主义者的平等观念,从根本上批判了封建的忠义精神。其次,《赵氏孤儿》中的复仇思想,到了伏尔泰手下也被重重恋爱包裹和消融。两相比较,《赵氏孤儿》闪耀着意志的冷光,《中国孤儿》散发着情感的热量。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伏尔泰的温煦梦幻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也许很难实现,成吉思汗巧遇五年前的情人而回心转意的情节,毕竟是一种过于纤巧的安排。面对屠岸贾那样冷酷残忍的独裁势力,《赵氏孤儿》所体现的精神似乎要比《中国孤儿》所体现的精神更切于实际。

歌德也曾写过一个题为《埃尔泊诺》(Elpenor)的未完成的戏剧作品,有意摹拟《赵氏孤儿》中最后一部分情节。《赵氏孤儿》最后的一笔是,独夫屠岸贾竟把终于保存下来的孤儿认作义子抚养多年,待到孤儿长大,了解了全部情况,亳不犹豫地杀死了这个“义父”。《埃尔泊诺》则写一个弟弟杀死了哥哥,并把哥哥的儿子抢来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这个孩子长大后知道了真相,准备为自己的生父报仇。写到这里,歌德搁笔了,他一直未能把这个剧本写完。歌德为什么写不下去了呢?原来,在中国的观众看来,赵氏孤儿杀掉“义父”屠岸贾是理所当然之事,而歌德却不忍心看到这种场面的出现。歌德考虑到了这位“假父亲”十余年来真心诚意的抚养,也想到了孩子对于真正的父亲的概念毕竟还十分抽象。因此,在歌德看来,这个成长了的孩子举起刀来的时候,不会是不假思索的。

三、《单刀会》

这是关汉卿所写的一出三国题材的历史剧,剧情甚是单纯。

鲁肃为了索要荆州,设宴邀请关羽。关羽明知这个宴会别有用意,但出于英雄襟怀,还是单刀赴会。宴席之间,鲁肃依计行事,不料关羽凭着一腔豪情,在唇枪舌剑中使鲁肃一筹莫展。最后关羽的儿子前来接应,关羽脱离险境,凯旋而归。

这出戏的情节关键,显然是关羽和鲁肃在宴会上交锋的场面。但是,关汉卿的兴趣并不在于情节,而在于关羽的精神风貌。因此,他采取了独特的结构方式。全剧共四折,竟让主角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而在第一、第二折中只对关羽进行铺垫和烘托。鲁肃去找两人商议,各占了一折,这两折情节进展是迟缓的,却从两个侧面把关羽的精神风貌勾勒得清清楚楚。待到关羽出场,艺术重心仍然不在于危机的设置和解除,而在于关羽的意态。

这就是关汉卿不同于一般剧作家的地方。

《单刀会》有几段唱词脍炙人口,其中一段是关羽在前去赴宴的途中对着滚滚江流唱的:

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另一段,则唱于脱离危险之后:

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晚天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飐飐帆招惹。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唤艄公慢者,缆解开岸边龙,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心月。正欢娱有甚进退,且谈笑分明夜。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

鲁肃和关羽间的是非已经非常遥远,关汉卿不会有什么兴趣。他只在这里借取关羽的情怀和气度,为的是振聋发聩、扫荡疲困,给屈辱的人民灌注信心,给萎靡的中原输送活力。

在艺术上,《单刀会》以剧写诗,体现了一种“剧诗”魂魄。

四、《李逵负荆》

山东棣州人康进之所写的这出《水浒》戏,别具一番风味。

写的是,匪徒冒充宋江抢了民女,李逵信以为真,以“赌头”的代价拉宋江对质。事实证明李逵输了,性命难保,仿效古人“负荆请罪”,又亲自捉拿了匪徒,获得原谅。

这出戏,用喜剧的方式歌颂了农民起义者的集体品德,又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形象,让其他剧作所呼唤的豪迈雄魂变得亲近而天真。

元代离水浒事业并不遥远,而且还在不断发生相类似的农民起义,“替天行道救生民”的杏黄旗(《李逵负荆》第一折宋江的上场诗:“涧水潺潺绕寨门,野花斜插渗青巾。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救生民。”)仍是黑暗世界的一线光明。《李逵负荆》给了这线光明以性格,以笑声。

值得一提的是,在艺术上,这出戏对于典型性格的刻画功力,在元杂剧中堪称上乘。

喜欢中国戏剧史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中国戏剧史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