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Modern Artists On Art)
美国艺术史家罗伯特·L·赫伯特编。1964年在美国新泽西出版。此书是20世纪重要画家和雕塑家的十篇论文的汇集。其中有:格莱兹、梅占琪的《立体主义》(1912),康定斯基的《回忆录》(1913),波丘尼的《未来主义雕塑》(1913),勒·柯布西埃、奥占方的《纯粹主义》(1920),克利的《论现代艺术》(1924),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1927),加博的《艺术中的构成主义观念》(1937),蒙德里安的《造型艺术与纯造型艺术》(1937),贝克曼的《论我的绘画》(1938),穆尔的《论雕塑和原始艺术》(1934、1937、1941)。论文反映了作者的现代艺术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来源、形成和发展。(吕宋)
分布派(Distributional)
又称“后极限派”、“散置雕塑”。现代雕塑艺术流派。该派艺术反对极限主义严格的轮廓线和公式化的创作方法,强调作品的自由性和只有在展出时才存在的创作意识。最先领悟到这一思想的是美国雕塑家安德烈。他把石灰砖及用工业材料压制的各种块材按次序布满在地上,由此创造出三度空间的区域,使观众能进入其中欣赏,同时意识到这些艺术作品的短暂性和临时性。这类艺术反映了西方一种普遍的情绪:在60年代末的紧张日子里,不稳定的社会结构也只是有条件地、或是胡乱地存在着。代表人物除安德烈外,还有美国雕塑家塞拉。由于制作、存放和装运这类不能久存的雕塑作品比较方便,而且造价低廉,其原材料常采用硬纸、绳索、建筑上拆下的木材、弃废的杂物、工业废品和加工过的天然纤维等,到1970年时,这一艺术已经相当普遍。(朱国荣)
软艺术(Soft Art)
又称软雕塑(Soft Sculpture)。一种以线绳、帆布、橡胶、皮革、塑料、纸等软性材料为主体的现代艺术。源于达达主义,最早出现于1916年,由迪尚把一只打字机的套子放在展览会里当作品展出,由此也使软艺术带上了“现成品艺术”的痕迹。奥尔登伯格在60年代初用木棉填塞在用塑料和帆布缝制的袋内,做成了巨大的冰淇淋、圣代、汉堡包、蛋糕等食物复制品。后来,他又开始将坚硬的物体做成软绵绵的样子,如《软的抽水马桶》(1966)、《一套软大鼓》(1967)等。从那时候起,艺术家们用软材料作了各种尝试,涉及到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等许多不同的艺术流派,参与的人物有劳申伯格、克里斯托、阿尔曼、莫里斯、塞拉等。软艺术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流行起来,材料的使用和手段的运用也更加多种多样,这时期又发展出一种纤维材料编织物,把传统壁毯的平面结构形式变成为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还加上金属、木、石、塑料等小块硬性材料以丰富作品的质感和肌理的表现力,通过变换悬挂方式可以分隔空间和创造空间,成为环境艺术的一部分,纤维材料质感柔软,色泽鲜艳,弥补了现代建筑的冷漠、机械和缺乏生机的缺陷。70年代后期“软艺术”一词成了这类软体艺术品的名称而传播开来。(朱国荣)
环境艺术(Environmental Art)
现代艺术流派。由绘画、雕塑、建筑等组成,把室内或室外的空间加以安排,通过对视觉、触觉、听觉的刺激引起观众艺术感受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它是由波普艺术、废物艺术、偶发艺术蜕变与演进而形成的,与地景艺术有密切的联系。60年代形成于美国。环境艺术不旨在表现某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而注重于渲染一种意境,一种氛围,以对人的生理与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具有广阔的内涵。环境艺术的全方位、多元性的构成因素使得它本身的形式十分复杂多样,是任何一种单体艺术品所无法比拟的。环境艺术与偶发艺术的创始者卡普罗解释道:“环境艺术必须是能让人走进去的,这一点就与传统雕塑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环境艺术的空间并不具有居住的实用机能,如此又与建筑有所差异。”归纳起来环境艺术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一、人工艺术创造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二、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三、空间与时间的融合,代表人物有西格尔、金霍尔茨等。(朱国荣)
绘画性抽象之后的抽象(Post Painting Abstraction)
现代绘画流派。继抽象表现主义以后的一种抽象画派。萌芽于50年代末。形成于60年代。该画派的艺术家反对抽象表现主义的笔触奔放,色彩飞溅,讲究画面肌理等手法,而代之以轮廓明确的抽象形状和光滑平坦的大色面,没有图样与背景的区分,整幅画就是一个单元,纯粹地追求色面与造型的绘画效果。还有人命名该画派为“抽象形式主义”、“硬边艺术”、“色面绘画”、“系统绘画”、“最低限绘画”等。不过,“色面绘画”和“绘画性抽象之后的抽象”这两个名称后来较常用。早期的以及60年代中期的该派画家,都用一种造型要素来构成画面,如诺兰德的画用圆形、莱因哈特的画用十字形作为基本单位来组织画面。因这种绘画讲究秩序性,所以又叫系统绘画。阿克力(Acrylic)颜料的开发和生画布的使用,也是这一派绘画的一个特色。此画派曾活跃于70年代。(张雅春)
欧普艺术(OP Art)
亦称视觉艺术或网膜艺术。它是在二度空间的绘画或三度空间的雕塑作品的创作中,使用色彩强烈对比或几何抽象的方法刺激观赏者的视觉,使观赏者产生颤动、错视等等幻觉的艺术。欧普艺术这一名词在60年代初就已使用。欧普艺术的名称第一次见于印刷品,是在1964年10月的美国《时代》杂志上。第一次国际欧普艺术展于1965年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欧普艺术的错觉技法就是它的主题和内容。也就是说,它的特质就在于技法和主题的不可分性。欧普艺术为了追求形与色的纯粹感觉,完全排斥了一切自然形象的再现。这是因为构成主义及“艺术的纯粹感觉至上”的观念影响了欧普艺术。欧普艺术为现代广告和装饰艺术开辟了新的表现途径。近十年来,欧普艺术和“动力艺术”结合,使创造的手段更加丰富和多样。代表画家为艾伯斯、瓦萨莱利等。(张雅春)
新铁器时代(Neo-Iron Age)
现代雕塑运动名称。由英国艺术史家赫伯特·里德在《现代雕塑史》一书中首先提出。现代雕塑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界中产生的。现代雕塑家们注意到了现代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金属的依赖,注意到了金属所具有的某种象征性、广泛使用性、易于构成性以及坚固持久性,并充分利用、发挥青铜、钢、铁、铝以及各种不同成分的合成金属可以切、焊、铸、锻、磨光的长处,创造出各种线状的、片状的、体积状的金属雕塑,包括活动雕塑、静体雕塑,以及组合型的废物雕塑。在现代,金属雕塑普遍流行。在现代雕塑作品中几乎有五分之四的作品是以金属材料制成的。所以,里德把现代雕塑运动称之为“新铁器时代”。(朱国荣)
《毕加索成功与失败》(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icasso)
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著。1965年在纽约出版。此书是重新评价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艺术创作的一部著作。在分析毕加索各个时期的创作以及《格尔尼卡》直至最后的一些素描作品的基础上,作者提出:毕加索是从欧洲的封建主义往昔“从天而降的不速之客”,是闯进眼花缭乱的文明社会并征服了这个社会的一位“原始”人。同时认为,毕加索的最后悲剧在于他与周围的世界隔绝,因而总是找不到题材。(吕宋)
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
现代艺术流派。在60年代由偶发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身体艺术和活动雕刻等逐步演进而成。现代艺术开拓者之一的迪尚对概念主义的影响很大。迪尚认为:对于艺术而言,作者的思想及观念比物理性的作品实体更为重要。所谓绘画和雕塑不过是观念的表现而已。概念艺术不仅信奉迪尚和达达主义者的思想,而且也吸收语言学、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等理论因素。概念艺术家认为:传统把画家引导到造型和美感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的问题上。与此相反,概念艺术则以“什么”来取代“如何”。概念艺术家的创作就是以计划、书本、数字、词语、素描、速写、标题、摄影、地图、录音、影视等来传递信息,是以方法学代替形态学。例如,概念艺术画家克索思的作品《一把椅子和三把椅子》是把真实的木制椅子和椅子的放大照片,以及从字典上有关解释椅子的文字拷贝放大,三样东西合在一起展出。概念艺术家认为当观众在参观了传统的艺术展览之后,最后留下的印象,是有关该件作品的抽象概念,与其如此,作者不如干脆通过过程或状态将观念传达给读者,故概念艺术的传达方式可表示为:使用过程一状态一讯息。画家常以未加工的材料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他的头脑里构成作品。由此可见,吸引观众的合作参与乃是概念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概念艺术也像偶发艺术、大地艺术、环境艺术一样,反对艺术的商业性买卖,主张艺术应脱离美术馆。概念艺术成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出现的艺术背离传统的一种表达方式。(张雅春)
活体翻制(Vivireproduce)
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的一种创作方法。用石膏和硅酮树脂直接从活人身上翻制成模子,然后用乙稀胶和醋酸盐浇铸成型,再把人体的各部位搭配在一起,构成与真人同样大小的完整的形体,之后用油彩敷以变化复杂的肤色,并进行毛发、皱纹等加工。也有根据创作需要,将一个人的脸与另一个人的手或其他部分拼接在一起,构成一个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因此,用活体翻制方法完成的作品也带有艺术家的主观意图,并非是对真人简单的复制。这类人体雕塑作品形态极为逼真,由于所采用的材料易于透光,更富于肉体感,看起来就像活人一样。有的还给穿上真的衣服,配备真实的道具,常使观众误以为是真人。活体翻制始于60年代后期,标志着雕塑翻制技术达到了新的阶段。(朱国荣)
状态艺术(Attitude Art)
“观念艺术”的一种。它和“偶发艺术”、“环境艺术”、“地景艺术”等都属于“观念艺术”的范畴,出现于20世纪60一70年代。“状态艺术”一词,首见于1969年在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举办的一个展览会上。这个名为“以方木钉插在圆孔上”的展览主持人运用了这个新名词。这派画家认为:当代艺术的特征已经不再是崇拜科学、技术,也不是造型或空间构成,而是人(包括艺术家)的行为。所以,要重视过程,要把思想和观念直接引入艺术过程中去。例如把作者的计划草稿,速写素材,以及文字记述和摄影录像等的创作全过程归为艺术状态。这派画家们还认为:“状态艺术”有别于“环境艺术”;环境派重在解决空间问题,而状态派则主要是进入人所处的状况,用独创的绘画词汇去争夺效果,袒露意识行为和观念。观众不必在作品和展览陈列的那个范围里去寻找作品与思维或理智的联系,而作品的状态形式就能使人们产生感情因素的共鸣。(沈正道)
超级写实主义(Super Reali**)
又称照相现实主义或激进现实主义。现代艺术流派。6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与“硬边艺术”、“新达达”相同,这一流派反对抽象表现主义;反对把艺术视作艺术家潜意识情感的至高境界;不赞成把造型艺术变为不受物象具体外表约束的内心冲动的自由发挥;认为艺术的要素只应当是逼真和酷似,务必做到如照相机般的百分之百地真实地再现现实,于是被称作照相写实主义。后来,这个流派成员为避免照相翻版之嫌,决定在真实之中加上些许“幻影”,产生一点错觉以超出翻版,遂得超级写实主义之称。超级写实主义实际上是“波普艺术”的变种和发展,其成员虽逐渐重视“幻影”,但重视幻影的程度与重视现实同等,而从不单纯地去描绘幻想。他们作画决不改变现实的细节,更不去发掘隐藏于现实下面的精神。他们所追求的仍是实物的最准确的观察及最大限度的真实。超级写实主义的绘画题材大多是都市风光、近郊景色和肖像。他们大多采用临摹照片的办法,或干脆把照相底片用幻灯机投射到画布上。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家,往往不采用传统的雕塑物质,如大理石、铜、石膏等材料,而是采用聚脂材料和玻璃纤维。甚至使用乙稀基材料,从活人身上翻制人体、肖像制作雕塑。绘画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克洛斯、埃斯蒂斯等。雕塑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汉森、安德烈等。(张雅春)
最低限艺术(Minimal Art)
又称极少主义或A、B、C艺术。现代艺术流派。这一流派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低限艺术在当时绘画、雕塑和环境设计中都有出现,影响及于英国、法国和日本。他们主张用最简单的艺术语言和手段,像机器制品那样去达到标准化和规格化。认为简单、没有变化的艺术,特别能跳入你的眼中,进入你的印象。因此,他们通常采用单一的几何形体或几个形体的连续和反复变化来形成作品,排斥对物象的具体描绘,扬弃个性。因此,最低限艺术中便没有个性和感情因素的存在。这一流派追求画面单纯的平涂色面。色面绘画体现了他们的审美原则。
最低限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及造型设计。艺术家们通常只设计画稿,放大制作是交给加工厂来进行的。一般作品的规格都很大,用于天花板、墙面、户外空间、楼厅顶棚等环境处所。这派环境设计,强调动的、静的、颜色的、状态的、高的、低的诸因素的结合,追求气氛效果。这一派的前辈是俄国的构成主义者以及蒙德里安、纽曼、史密斯等。绘画的代表人物有斯特拉、诺兰;雕塑的代表人物有贾德、莫里斯、托尼·史密斯和贝尔。(沈正道)
《光效应艺术》(OP Art)
美国艺术理论家西里尔·贝雷特著。1970年在美国出版。此书是论述光效应艺术的专著,对光效应艺术的历史发展背景,光效应艺术家所运用的光效应效果,光效应艺术在欧美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光效应艺术的批评等问题分别作了介绍和评论。(吕宋)
《现代绘画简史》(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Painting)
英国艺术史家赫伯特·里德著。1974年在伦敦出版。此书原是作者生前完成的一部书稿,其中第八章是在出版时由作者的儿子主持下增写的。作者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西方出现的各种现代绘画流派,作了综合性的评述,介绍了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代表作品,以及各个派别之间的相互关系。此书出版后,在西方艺术界有较大影响,被认为是一本通俗地、简明扼要地介绍现代派美术发展历史和理论的著作。(吕宋)
《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The Power of the Center a Study of Composition in the Visual Arts)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著。1982年在美国出版。作者认为世界存在于宇观和区域两个空间系统的相互作用之中。针对笛卡儿的方格系统,即区域系统,作者提出了视觉艺术结构也存在着围绕着一个中心点来构形的中心系统,即宇观系统的概念。此书以大量的实例,阐明了在绘画、雕塑或建筑艺术的创造和观赏中,两个空间系统相互作用的意义。此书于1983年出版修订本,新增了“建筑中的中心与方格”一章。(吕宋)
《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American Artists on Art)
美国艺术理论家埃伦·约翰逊编。1982年在纽约出版。此书为4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美国现代美术家的代表性论文的摘录。包括抽象表现主义、大色域绘画、偶发艺术、波普艺术、最简单派艺术、系统艺术、概念艺术、照相现实主义绘画、超现实主义雕塑、大地艺术、场所及建筑性雕塑、流行形象绘画等多种流派和类型。编选时尽量采用标志确立某一艺术流派的最早的论文。编者称此书填补了“在当代艺术教学中有关美国艺术家从1940年至今的文论汇编的空白”。(吕宋)
《西方当代美术》(Art Today-From Abstract Expressioni** to Superreali**)
英国作家兼艺术批评家爱德华·路希一史密斯著。1986年在伦敦出版。此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现代主义美术诞生期出现的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和表现主义等流派的特征;第二部分分析了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装配艺术、波普艺术、欧普艺术、简约艺术、大地艺术和超级写实主义等美术流派的特征。作者以史学家的眼光,审视了西方先锋艺术在本世纪80年代以前走过的历程。(吕宋)
《现代艺术的意义》(The View of Morden Art)
美国艺术史家约翰·拉塞尔著。1986年在美国出版。此书原是作者应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每月一书俱乐部之约而写,曾于1974年至1975年间先在刊物上发表。作者在书中对19世纪70年代印象主义绘画以来的西方历次重大艺术运动都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从理论上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书的最后一章以“现代艺术有多好?”为题,对现代艺术的意义作了独到的阐述。(吕宋)
现代书法流派
现代书法流派按其基本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确立与所占比重的不同可作如下归类。
(一)纯抽象。以西方“书法画”与日本前卫派为标志。强调古典书法的形式机制已经落伍,新的书法应单独追求点、线、构成的独立之美,抛弃汉字,舍弃空间布白法则,具有较大的任意性。作为艺术观,绝对强化创作主体的感受与抒泄,而不考虑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约束。因此,它最接近西方抽象主义艺术的特征。由于它毫不尊重书法对结构、线条与表现形式的制约与规定,因此它必然是离书法最远的,因而也是最“现代”的一种形式。从严格的艺术类型学立场看,它其实不必自称“书法”以免自囿疆域;但由于它缘起于书法,又乐于在书法阵营中安营扎寨;因此我们尊重这一现实,在现代书法运动中给予它一席之地。
(二)强化汉字造型。以日本少字数派与中、日古典书法中的部分创新人士为标志。他们对古典书法所进行的探索,其特征是不但不抛弃汉字形式,相反从美学立场上强化这种形式:如强化节律之美以展示书法的时间性格,放大汉字个体结构以见出其空间构筑之美;运用墨分五色原理,把书法中玄静的黑白之美演化成层次丰富、变化细腻的各种调性;以及在用笔、结体、章法等等方面所作的新探索。这是一种遵循书法原有的形式的突破,是最接近于书法本义的一种类型。
(三)返祖现象。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不同指向:一是中国“现代书法”,追寻书法的具象化,从古代象形文字中寻找造型的简单对应,如写山画山写水画水;另一是日本近代的诗文派,以创新为表面目标,实质却回到应用文字中去,倡导以应用日文与自作诗文写书法作品,在形式上则表现为汉字与假名夹用,在现代书法大格局中,这是最受初学者欢迎,但在美学上是层次较低的一派。
通常讨论流派应该考虑到地域、成员、作品形式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但书法的现代进程相对缓慢,又缺少足够的积累,有些流派现象并不处在同一认识层面上,我们仅从审美观念上对它作一大概分类。(陈振濂)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