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1 / 1)

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 1862—1918)

法国作曲家、钢琴家。1862年8月22日生于巴黎附近的圣日尔曼—昂·莱。父亲是一家小瓷器店的店员,家境贫寒,七岁时免费从钢琴家莫泰·德·弗勒维耶夫人(曾为肖邦的学生)学钢琴。十一岁时(1873)考上了巴黎音乐学院,他在巴黎音乐学院的教师是:马蒙泰尔(钢琴)、拉维涅克(乐理)和吉洛(作曲),据说也向弗兰克学过一阵即兴作曲。在音乐学院,他不喜欢那些刻板、枯燥的教学,常常别具一格地按自己的兴趣来对待学业,因而被有的教师视作“异端”。1881—1882年,他成为俄国艺术资助人冯·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家,为夫人作即兴演奏,随同她全家到意大利及维也纳旅行,同时有机会接触到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包罗丁、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巴拉基列夫等人的音乐。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俄国音乐的某些影响。1884年,德彪西因大合唱《浪子》获得罗马大奖。但他对大赛的方式和评委的思想十分蔑视,他说,“我的一切欢乐都已消失,我在一阵闪光中看到,哪怕最微小的官方的赏识都会带来厌烦和苦恼。”1913年,应库谢维茨基之邀,他再次赴俄国旅行,并在莫斯科和彼得堡演奏自己的作品。

德彪西在作品中摆脱了传统的呆板公式和主题发展原则,但不拒绝音乐材料的合理组织及匀称、严整等传统做法。受印象主义诗人马拉美同名诗的启发,写于1894年的乐队前奏曲《牧神午后》和根据梅特林克的戏剧作于1902年的歌剧《佩里阿斯和梅丽桑德》是他印象主义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德彪西在逝世前几年患了癌症,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不断创作,正如他的一位朋友所说:“他如果不写音乐,就没有理由活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一面埋怨自己无法拿起枪来保卫祖国,一面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写作,如:写于1915年的长笛、中提琴与竖琴奏鸣曲同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就是为了纪念被德军屠杀的千千万万法国青年而创作的。他还特意在作品上签署自己的名字“法国音乐家德彪西”。此外,他还为大战中的法国儿童写了散文诗乐《圣诞孤儿》,在诗的结尾悲愤高呼:“为了法兰西的孩子,结束可咒的战争!”1918年3月25日,身患癌症的德彪西在入侵德军袭击巴黎的隆隆炮声中与世长辞,由于战局严重,人们只为他举行了一个简单的葬礼。

德彪西的主要作品还有:芭蕾舞剧《游戏》(1912)、《卡玛》(1912),儿童芭蕾舞剧《玩具箱》(1913),神剧《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1911),大合唱《中选的小姐》(1888),交响诗《夜曲》(《云》、《节日》、《海妖》,1899),交响三联画《大海》(1905),音画《伊贝利亚》(1908)。钢琴作品是他创作的重心,其中有《版画》(1903)、《快乐岛》(1904)、《儿童园地》(1908),二十四首前奏曲(分为两集,1910,1913),十二首练习曲(1915)。此外他还写有约五十首浪漫曲。(钱亦平)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