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伯格(1 / 1)

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

奥地利作曲家。生于维也纳。八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又学过大提琴,不久又尝试作曲。十六岁丧父,为养家活口到一家银行任办事员,但业余继续作曲。二十岁时结识作曲家亚历山大·冯·采姆林斯基,从其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这就是作曲家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并经其介绍进入了维也纳的艺术音乐圈子。1899年创作了第一部作品弦乐六重奏《净化之夜》,接着又相继完成交响诗《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1902—1903)、《第一弦乐四重奏》(1904—1905)、《室内交响曲》(1906)、《第二弦乐四重奏》(1907—1908)和大型清唱剧《古列之歌》(1901—1911)。这一阶段的作品继续发展了晚期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1908年前后进入了“表现主义”风格时期,创作技法上以自由无调性为特色,主要作品有《钢琴曲三首》(1909)、歌曲集《空中花园篇》(1907—1909)、《管弦曲五首》(1909)、独角歌剧《期望》(1909)、独幕歌剧《幸运之手》(1913)、《六首钢琴小曲》(1911)和为一个“诵唱”声部与小型室内乐队而作的《月光下的彼埃罗》(1912)。这些作品表明作曲家已完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无调性音乐的产生首次突破了西方几百年来以大—小调为主体的音乐思维传统。这一时期除作曲外,还开始了音乐教学活动,最杰出的两个学生是贝尔格和韦伯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1917年从军队复员。1921年前后确立了“十二音作曲法”体系,形成本世纪西方音乐的一次重大的变革。代表作有:《五首钢琴小曲》(1923)、《钢琴组曲》(1923)、《小夜曲》(1923)、《管乐五重奏》(1924)、《第三弦乐四重奏》(1927)和《乐队变奏曲》(1927—1928)。人们开始把他与贝尔格和韦伯恩称为“新维也纳乐派”。1925年起还担任了柏林艺术学院的作曲教授。纳粹上台后受到排斥,于1933年移居美国,先在波士顿马尔肯音乐学院任教,1934年起定居洛杉矶,先后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任作曲教授,直到去世。后期的主要作品有:《G大调弦乐队组曲》(1935)、《小提琴协奏曲》(1936)、《第四弦乐四重奏》(1936)、《室内交响曲第二号》(1939),为朗诵者、弦乐队和钢琴而作的《拿破仑颂》(1942)、《钢琴协奏曲》(1942)、《弦乐三重奏》(1946),为朗诵者、男声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华沙幸存者》(1947)和歌剧《摩西与亚伦》(未完成)。作品的风格比较多样,既有十二音技巧的,也有重新回归调性的,较多的是这两者的有机融合。

除创作、教学外,他还撰写了许多音乐论文,积极宣传自己的艺术主张与音乐思想,并对西方音乐史的前辈艺术家及同时代的作曲家进行了评述,这些论文大都编入文集《风格与思想》。为显示自己并未背离传统,他撰写了有关传统的作曲理论著作,有《作曲基本原理》、《和声学》与《和声的结构功能》。(孙国忠)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