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恰图良(А Качатчрян, 1903—1978)
苏联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生于格鲁吉亚首府第比里斯。童年时没有受到专业音乐教育,但在第比里斯的商业学校学习时,接触了东西方的音乐,熟悉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民间旋律。1921年起住在莫斯科。1922年入格涅辛音乐专科中学学**提琴。1925年入格涅辛的作曲班并于1929年在该班毕业。1929—1934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从格涅辛和米亚斯科夫斯基学习作曲,从格里爱尔和瓦西连科学习器乐。1936年毕业于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研究生班。1952年起任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获苏联人民艺术家(1954)、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73)等称号,并于1941、1943、1946、1950、1971年获苏联国家奖。1959年获列宁奖。
哈恰图良的创作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见长,并具有外高加索(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音乐的特点。他很少直接引用民间旋律,而是利用民间音乐的音调和节奏。使他首次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作品是作于1936年、献给奥波林的钢琴协奏曲和作于1940年、献给奥依斯特拉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三部交响曲中,表现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二交响曲(又名《排钟》交响曲,1943)被称为《战争的悲诗》,其中第三乐章运用了中世纪的天主教歌曲《愤怒的日子》。在卫国战争期间,他写了一系列有关战争和爱国题材的作品,有歌曲、管乐进行曲、电影音乐等。在40和50年代他致力于戏剧和电影音乐,这些音乐具有强烈的、特别的浪漫情调,如:1941年为莱蒙托夫的《假面舞会》作的配乐,1940年为西班牙戏剧家德·维加的《瓦连西安的寡妇》作的配乐(其中用了西班牙的旋律和节奏),为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由莎士比亚戏剧拍摄的电影作的配乐——《麦克白》(1955)、《李尔王》(1958)、《奥赛罗》(1955)。在60年代他写有一系列协奏曲一狂想曲:小提琴(1961)、大提琴(1963)和钢琴(1968)。他的舞剧《加雅涅》(1942,新版1957)和《斯巴达克》(1954)标志着现代芭蕾舞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世界性声誉。哈恰图良的音乐不仅对亚美尼亚、而且对苏联其他民族的交响乐发展产生了影响。(钱亦平)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