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顿(1 / 1)

布里顿(Edward 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

英国作曲家。生于洛斯托福特。最初从母学习钢琴。后在格雷沙姆学校学习,并在假期随作曲家弗兰克·布里奇学作曲。1930—1933年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从约翰·艾尔兰学作曲,从阿瑟·本杰明学钢琴。另外也曾师从哈罗德·塞缪尔学钢琴。自音乐学院毕业后创作了不少中、小型的乐曲,包括为电影和戏剧所作的配乐。1937年问世的《布里奇主题变奏曲》使作曲家开始受到音乐界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度过三年,于1942年返回英国。几年之后在一个名叫阿尔德堡的渔村定居,除了外出参加特定的音乐活动之外,一直在那里生活。

40年代起,布里顿的创作风格逐渐成熟,尤其是歌剧《彼得·格莱姆斯》(1945)的成功上演,奠定了他作为英国现代歌剧作曲家的地位。此后相继问世的歌剧还有《卢克莱修受辱记》(1946)、《阿尔贝·埃林》(1947)、《比利·巴德》(1951)、《格洛里阿纳》(1953)、《旋螺丝》(1954)和《仲夏夜之梦》(1960)等。在宗教音乐创作方面,有《圣诞颂歌仪式》(1942)、《战争安魂曲》(1961)、《克卢河》(1964)、《熊熊炉火》(1966)和《浪子》等,后三部作品属于宗教寓言剧,均受素歌启示而作,在教堂内演出比在歌剧院中演出效果更佳。除此之外,布里顿的重要作品还有:《安魂交响曲》(1940)、《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1945)、《春天交响曲》(1949)、《大提琴和管弦乐队的交响曲》(1964)、歌剧《欧文·温格雷夫》(1970)和《命终威尼斯》(1973)。

布里顿的创作是在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上发展起来的。他在对英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也广采博取现代各种音乐流派的艺术成果,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布里顿将20世纪的英国专业音乐创作提高到崭新的艺术品位,被西方公认为“20世纪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布里顿一生得过多种奖励与荣誉称号。鉴于他对现代英国音乐文化的贡献,英国皇室授予他爵位。(孙国忠)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