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诺(Luigi Nono, 1924—)
意大利作曲家。1941年在威尼斯音乐学院师从马里彼埃罗学习作曲,同时学习法学。1946年在帕托阿大学获博士学位。1946年继续作曲理论的研究。1950年他以勋伯格《拿破仑颂》中的十二音序列为基础写成的《卡农变奏曲》在达姆施塔特首演成功。1951年他为六件乐器及打击乐而作的《复调—单调—节奏》引起激烈争议而闻名乐坛。1953年他加入意大利共产党。1957—1960年在达姆旆塔特假期讲习班授课。自60年代始,诺诺在米兰广播电台电子音乐工作室工作。1961年其歌剧《不能容忍的1960》在威尼斯与科隆上演获得成功。1967年到南美洲及古巴的旅行,对他的创作产生很深的影响。1975年诺诺入选为意共中央委员。
诺诺的创作样式包括歌剧、芭蕾舞剧、音乐戏剧、管弦乐曲、歌曲等。他的音乐语言深受勋伯格学派影响。在他的作品《洛尔加墓志铭》中,点描法的运用,具有明显的韦伯恩的痕迹。1950—1960年间,他虽然仅用传统的十二平均律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但通过极其严谨的序列技法及丰富的演奏技术手段,却获得了极为多彩的音响色调和噪音式的音束效果。在这个阶段的创作中,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居于突出的地位。他常将诗歌分解为最小的语音因素,使其词义几乎完全消失,而将不同元音与辅音及它们在发音法上的变化作为创作素材,按序列原则处理,并与乐器的音响相溶合。为独唱、合唱及乐队而作的《中断的歌》即属该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自60年代起,诺诺对电声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将电声、人声(语言)、歌唱及乐器作“多元拼贴”的探索。1960年,他的第一部电子音乐作品《埃米利奥·费多瓦礼赞》问世。在他最重要的大型作品《不能容忍的1960》中,首次采用了常规手段与电声技术的综合。在题献给他女儿的管弦乐曲《太阳升—为巴斯提亚娜而作》中,不仅采用了中国民歌《东方红》的音调,并将它与半音阶、微分音程及事先预制的磁带作有机的结合。在《照明的工厂》(1964)及《像力与光的波》(1972)等作品中,诺诺也都采用这类特殊的“多元拼贴”,使乐思在音响上以不同的变体形式和多样的角度呈现在听众面前。(杨立青)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