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兹(1 / 1)

布列兹(Pierre Boulez, 1925—)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自幼显示出数学天才。1941年高中毕业后一度在里昂攻读高等数学,同时学习音乐。1942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事梅西安学习作曲。1945年处女作《三首圣诗曲调》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莱伯维茨学习序列音乐技法。1946年由奥涅格推荐任马利尼剧院音乐指挥及作曲。1951年为十八件乐器创作的《复调X》在多瑙厄申根音乐节上公演,1952年《第二钢琴奏鸣曲》在达姆施塔特演出都获得了成功。1952年,在达姆施塔特假期讲习班讲授现代作曲技法,并指挥该地室内重奏组演奏新音乐作品。1954年在巴黎举办了旨在传播新音乐的系列音乐会《音乐的天地》。1963年应邀在哈佛大学任教。1965年担任德彪西的歌剧《佩里阿与梅丽桑德》录制唱片时的指挥。1966年就任拜洛伊特瓦格纳音乐节指挥。自1971年起又成为伦敦BBC交响乐团及纽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他的指挥风格精确、严谨,以善于演奏近现代音乐见长。其中,他对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韦伯恩及梅西安等作曲家的作品的诠释有独到之处。作为音乐理论家,布列兹著述甚多。他的《今天的音乐思维》系统地阐述了对现代音乐的发展及其技法的一系列见解。他于1957年在达姆施塔特所作的题为《机遇》的学术报告,从理论上为偶然音乐及随机音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布列兹的创作包括交响曲,管弦乐曲,为独唱、合唱及乐队而写的乐曲、重奏、钢琴曲、磁带音乐等多种体裁。他的前期作品多以严格的序列技术为基础。其中,为两架钢琴而作的《结构Ⅰ》以梅西安《时值与力度的模式》一曲的十二音模式为核心构成。它的每个音的音高、时值、强度及奏法均受到序列的精确控制,被视为“点描序列主义”的代表作。在1954年完成的《无主之锤》中,布列兹放弃了正统的序列主义原则,处理更为灵活,表现出受德彪西与韦伯恩的双重影响。作品中,精致、柔和的音响与严谨的结构布局溶为一体。自50年代后期,布列兹的创作观念受到乔伊斯、普鲁斯特、马拉美的文学作品及印度民族音乐的影响,追求音乐语言与形式的流畅、自由以及即兴因素的发挥。他的《第三钢琴奏鸣曲》虽以巴托克式的“拱形结构”构成,却允许演奏者在乐章排列顺序、乐段的衔接脉络、速度、奏法等方面有选择的自由,成为一种“有限制的偶然音乐”。这一倾向在《层层展现——马拉美的肖像》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乐队音响处理上,受印度音乐的影响也愈加明显,色彩异常绚丽、丰富。在《力量之诗》中,布列兹除同样应用控制与随机的结合外,还利用电声技术制造“畸变音响”,使之与“常规”音响结合,并利用乐队异乎寻常的空间分布以扩大音乐的表现力。(杨立青)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