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策(Hans Henze, 1926—)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少年时代在纳粹时期的动乱中度过。1943年在不伦瑞克学习音乐。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海德堡随福特纳学习作曲,并参加达姆施塔特假期讲习班。1948年起随莱伯维茨学习序列技法。同年在康斯坦茨为戏剧作曲。1950年,任黑森州国立剧院芭蕾舞剧指挥,同时创作了多部舞剧音乐。1953年离开德国去了意大利。1961—1967年亨策在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学院担任作曲教学。1980年在科隆莱茵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及美学。亨策曾因其艺术成就多次获奖。1971年,被爱丁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
亨策早年受兴德米特与斯特拉文斯基影响很深,1947年在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时,他第一次有意识地转向十二音创作技法。但不久即以“自由的音乐”为目标,努力摆脱序列音乐及任何学派与现成模式的束缚。他第一部重要作品是歌剧《孤寂的林荫道》(1952)。1953年亨策迁居意大利,该时期的作品《乐队的四首诗》(1955)及舞剧《水中女神》(1957),音乐语言趋于轻柔优雅,具有意大利的明快情调,《夜曲与咏叹调》(1957)则带有新浪漫主义风格。自《弦乐奏鸣曲》与《洪堡公爵》(均作于1958年)开始,其风格复趋于德国式的线条化,具有较硬朗的轮廓。60年代初,亨策的创作风格出现转折,部分作品追求更为宏伟壮丽的音乐表现。这在以希腊神话为题材的歌剧《酒神的伴侣》(1965)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而同时期的歌剧《少爷》(1964)却又表现出轻松谐趣的相反格调。根据兰波的诗为花腔女高音及器乐组而作的《美之本质》(1967)则以清晰、流畅的歌唱性线条和优美的抒情风格见长。60年代末期,他与一些左派组织接触频繁,创作了一系列带有左派政治观点的作品,如清唱剧《梅杜萨之筏》(1968)、声乐作品《关于猪的论述》(1969)及叙述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统治的古巴人蒙太约生平的作品《逃亡的奴隶》(1969—1970)等。他于1975年为二位歌手及器乐组而作的《声部》,选用了包括布莱希特、胡志明在内的十七位诗人的诗作,同样明确地表露了他的政治倾向性。从而,与诺诺一起被视为当代西方“政治性音乐”的代表人物。亨策从不隐瞒他对先锋派艺术方向所持的疑虑态度。在其作品中,调性与自由无调性、十二音手法与整体序列音乐技法、传统手法与先锋派语言兼容并蓄,因而他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折衷主义者”。也有一些评论家则视他为“新现实主义”及“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杨立青)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