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艺术》(Film als Kunst)
电影理论著作。德国鲁道夫·爱因汉姻著。1932年出版。1933年以《电影》为名出英文版。1957年经作者修改删节后以原书名再版。西方完形心理学电影理论代表作,电影文法理论奠基作。本书初版分绪论、电影与现实、一部影片的摄制、电影的内容、有声电影、完整的电影共六章。再版时保留了第三、四章和经过删节的第六章,并收辑了作者在1933年到1938年间写的四篇文章,它们是《使画面活动起来的思想》(1933)、《活动》(1934)、《预测电视的前途》(1935)和《新拉奥孔:艺术的组成部分和有声电影》(1938)。这部著作的基本美学观点是:一、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归根结蒂是在感性上对形式的把握,对它们的研究应当通过心理学的途径。其基本内涵有二,一是认为艺术活动是艺术家在充分把握了人的感知能力的机械特征之后,巧妙地利用艺术手段的物理特性和心理特质,把自己的感官材料纳入特定形式的过程;二是认为审美活动是人通过他天生的对平衡、匀称、协调的感觉来创造性地组织感官材料的过程。二、艺术是非模仿性的,艺术与现实之间的不同一性应当成为艺术的泉源。本书对电影艺术手段的特点所作的分析,构成了作者以无声电影的经验为基础的全部电影形象特性理论。其出发点是:电影形象和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构成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由此产生了作者的“部分幻觉论”,“反对过分强调蒙太奇作用”的论点,电影中不存在非视觉经验的论点。在被从新版中删除的《有声电影》这一章里,作者提出了四个主要论点:第一,有声电影的出现并非出于艺术上的必要,只是由于“观众的无知和制片商的投合时尚”;第二,有声电影必须摆脱拍摄舞台演出的道路,独立发展运用声音的特殊潜力,才有可能成为艺术;第三,肯定“有声片”,反对“对白片”;第四,承认声音是具有特殊艺术潜能的电影表现元素。这些理论表现出作者处在电影从无声到有声时期产生的理论上的惶惑和摇摆。本书对电影技巧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为后来的电影文法理论开了先河。(杨剑明)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