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电影(Cinéma-Vérity)
又名直接电影。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在法、美等国家出现的以直接记录现实的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风格和样式。法国影评家巴赞为代表的“纪录派”美学理论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轻巧灵便的十六毫米电影摄影机、灵敏的同步录音设备、新型的电影胶片和光源照明工具的诞生,以及电视工业的发展,在技术上为它提供了物质条件。“真实电影”,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导演让·鲁什和埃德加·莫兰提出。他们合作拍摄的《夏日纪事》(1961)的片头上写着:“影片不是由演员表演的,而是那些以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丰富了‘真实电影’的新实验的男女的亲身经历”。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还有:鲁什的《惩罚》(1963)、《巴黎所见》(1965)、马里奥·吕斯波尔的《疯人院巡礼》(1962)、《土地的陌生人》(1962),克里斯·马尔盖的《美丽的五月》(1963)等。在美国,这一创作倾向则称之为“直接电影”。创导者是理查德·利科克和罗伯特·德鲁。他们两人组织了一个同人协会,专拍“不受监督的电影”,即“直接电影”。他们合作拍摄了《椅子》(1962)一片后,其他一些导演也相继入会。其他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利科克的《大卫》(1962)、《总统许诺后的危机》(1963)、《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小传》(1966)、唐·艾伦·彭尼贝克的《不要向后看》(1966)、《蒙特雷·波普》(1968)、奥瑟和法龙合摄的《生与死》(1969)和阿尔贝特·梅斯莱斯、戴维·梅斯莱斯合摄的《推销员》(1969)等。真实电影的思想和艺术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强调即兴创作,要求导演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和捕捉有意义的人和事;反对在拍摄前制订计划,排斥一切人为的非自然的因素,以为这些因素均会妨碍他们获得客观真实。如《疯人院巡礼》系表现法国圣·阿尔邦疯人院中疯人们的生活情景,都是导演在访问时直接拍下的镜头。第二,推重摄影机的职能,不想对拍摄对象隐蔽摄影机,要在拍摄对象和摄影机之间建立一种直接关系。但在这一方面,法国和美国的导演有不同的认识。法国的一派认为摄影者不仅是记录者,同时还承担着刺激诱发被摄对象的职能,喜欢在影片中插入摄影者与拍摄对象对话的镜头,以引起对象的情绪反应。如《夏日纪事》中,导演之一的莫兰与一些被摄对象进行了交谈,以便能在不干涉事件自发性的前提下,通过他们的倾向来表现更为深刻的真实。而美国的一派则将摄影机视为一个完全沉默的旁观者,不容许创作者的任何参与。如《大卫》一片,从头至尾只是按照事件的自然进程,不加干预地拍下了一个年轻吸毒犯在戒毒中心成功地弃旧图新的故事。第三,主张非专业化,拒绝使用摄影棚和一切与此有关的技术,包括灯光照明、先期录音、脸部化妆、景的不断变换等。在起用演员上,主要由真人来演出他们自己的事情。除法国和美国外,真实电影还流传到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国。由于在商业上的失败,真实电影运动不久就陷入停滞阶段。事实上,真实电影运动所追求的绝对客观真实是不存在的。正如美国影评家大卫·罗宾逊所说:“只要被摄的事物同摄影机一发生关系,其中必然存在人为的成分”,于是“所谓真实便成了艺术家的真实”。但真实电影运动在电影记录功能和拍摄方法上所作的多方面探索,如手提摄影、利用自然光、微型麦克风同步录音等实地拍摄的技巧,以及插入会话采访、即兴表演等手段,为以后出现的纪实性风格的电影,尤其是政治电影的兴起开辟了道路。(吕兆康)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