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多夫金(В·Л·Пудовкин, 1893—1953)
苏联电影导演兼理论家。曾是化学技师、音乐师、业余演员。1920年开始从事电影。1922年参加库里肖夫的实验室工作,担任编剧与演员。1925年起独立导片,第一部作品是关于巴甫洛夫学说的科学纪录片《脑的机能》。1926年摄制的《母亲》是他的成名作。影片根据高尔基的同名小说改编,描写女主人公巴洛芙娜在现实的教育下,提高觉悟,投身革命的过程。片中广泛地运用了隐喻蒙太奇,如“越狱”一节,画面出现冰雪消融,春水奔涌等景色,象征难友们越狱成功后重获自由时的特定心境。所用隐喻手法都有生活真实作为基础,并与剧情有机结合。此片在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电影博览会上被列入世界电影十二部最佳影片之一。此后,他接连拍了两部同《母亲》相类似题材的作品;《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和《成吉思汗的后代》(1928)。前者以一个俄国农民,后者以一个蒙古猎人为主人公,分别表现了他们反抗沙皇统治者和英帝国主义者的斗争。两片也都大量运用了隐喻蒙太奇手法。意大利电影导演维斯康蒂曾称这三部电影“构成一个巨大的轴心,电影中的现实主义正是围绕着它继续旋转”。1929年后,他离开苏联去德国,曾在柏林当演员。1931年又回到苏联,投入《普通事件》一片的拍摄。在这部影片中他尝试了音响对位法理论,如片中用先让观众听到机车的汽笛声和列车的转动声,而画面上火车并未开动的手法,来表现一个送别丈夫的妻子生怕火车开走的心境。1933年他完成了《逃兵》一片后,去苏联国立电影技术学院任教,直至1938年后再继续导演影片。除艺术实践外,他还写了不少电影论著。在早期论著中,他曾将蒙太奇看成是电影创作的“一切”,到30年代初期,他改变了自己原先的观点,认为:蒙太奇只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意图而组织电影动作的手段之一。在40年代后期发表的《论蒙太奇》一文,则反映了他对蒙太奇理论更趋成熟的观点。他力图把蒙太奇和思维过程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是否善于运用蒙太奇手法并发现新的蒙太奇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是否能为了认识生活而刻苦思索,取决于导演是否力图以最鲜明的、感染力很强的形式给观众表达出思考的成果”。这篇论文被认为是论述蒙太奇思维的重要文献之一。(吕兆康)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