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赞(1 / 1)

巴赞(Andre Bazin, 1918—1958)

法国电影评论家、理论家。早年毕业于师范学校。曾任《法国银幕》编辑。1952年,与瓦奥涅尔—瓦尔克鲁斯创办了《电影手册》杂志,吸引了一批后来成为法国电影界主力的青年。从1944年到1958年,巴赞写了大量影评文章,在他逝世后以四卷本的论文集《电影是什么》(1959)出版。

巴赞的电影理论突破了传统电影理论的封闭式格局,从哲学、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总体地考察电影文化现象,拓宽了电影的研究领域。巴赞称自己的理论为“总体现实主义”,即“照相本体论”。他认为以照相术为基础的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而再现现实原貌,是人类“用逼真的摹拟物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愿望”。由此,他把再现事物原貌的独特本性确立为电影美学的基础。他认为,电影不同于绘画等作为“人工干预”结果的传统艺术,“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因为,“唯有摄影机镜头拍下的客体影像能够满足我们潜意识提出的再现原物的需要,它比几可乱真的仿印更真切,因为它就是这件实物的原型,不过,它已经摆脱了时间流逝的影响。”他通过造型艺术的起源和西方绘画史的嬗变,指出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人类长期“企图”制造符合现实原貌而时间上独立自存的“理想世界”的“木乃伊情结”,以及“把人排除在外、单靠机械的复制来制造幻象的欲望”。据此,巴赞宣称电影不能离开真实:“电影的完整性在于它是真实的艺术”。并对传统的蒙太奇理论提出了挑战。

就具体的美学范畴而言,巴赞的“总体现实主义”包括三个方面:一、表现对象的真实。强调再现现实,强调影片题材的直接现实性。二、时空的真实。这是其真实观的核心问题。他认为电影的整体性要求保持戏剧空间的统一和时间的真实延续。三、叙事结构的真实。影片叙事结构就整体而言,是一种“从根本上打破了戏剧范畴”的结构。就局部而言,是用动作的真实细节的叙事单元替代传统的省略法的结构。由此出发,巴赞提出了“现实的渐近线”与“蒙太奇界限”两个重要概念以及“长镜头理论”。他倡导按照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美学原则构思和拍摄影片。认为只有长镜头才能够既保存客观存在的时空连续性,又具有协调镜头内部组织的能力。他还特别推崇景深镜头和摇镜头。前者扩大了镜头空间,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后者可以在不破坏时空连续性的同时,通过不同景别的运用体现出电影再现现实自然流程的叙事原则。巴赞的纪实性电影理论既是电影有世以来写实主义传统的总结,又对接踵而来的法国新浪潮和各国现代主义电影以极大的启示。60年代后,巴赞的理论开始受到西方电影研究家特别是结构主义—符号学家的批评,引起了电影理论史上新的变动。(杨剑明)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