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伊达(Andrze;Wajad, 1926—)
波兰电影导演。年轻时从事过多种职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过军,从事反法西斯活动;1949至1952年,先后在克拉科夫美术学院和罗兹电影学院攻读美术和电影,此后对绘画、戏剧、电影和波兰的传统文学艺术作过很多研究;担任过波兰电影联盟主席。1953年起导演电影,第一部作品是《一个姑娘的叙述》,描写华沙被占领时期抵抗运动的故事。1957年导演的《卡纳尔》,是一都以1944年华沙起义遭镇压为题材的影片。这部华丽、夸张而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使他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此后至60年代初,他与蒙克、卡瓦莱罗维奇等导演,拍摄了一批艺术基调冷峻,政治批判尖利,探索“波兰精神”的影片,形成了具有所谓“反体制”倾向的波兰电影学派。他的主要作品有描写一个反法西斯青年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灰烬与钻石》(1958)等。在波兰电影学派陷入停滞时期后,他陆续导演了《西伯利亚的麦克佩斯夫人》(1962)、《灰烬》(1965)、《天国之门》(1967)、《一切可供出售》(1968)和《想入非非的追求》(1969)等。其中《一切可供出售》,是为一个曾在《灰烬与钻石》中担任主角的已故演员而写的,瓦伊达在这部影片中重叠了若干主题:对去世的演员的悼念、寻求一个业已离去的人的相同禀赋,还有他自己对电影艺术的见解。1970至1975年,他摄制的五部影片:《大战后的景象》(1970)、《桦树林》(1970)、《彼拉多与其他人》(1972)、《婚礼》(1973)和《前景光明的土地》(1975),转向了文学、历史和神话的题材,但是主题依然是在探询“波兰精神”。1976年,完成了一部触及波兰社会现实的作品《大理石人》。影片借电影学院一女学生想利用介绍一个先进工作者来拍一部影片的故事框架,揭发官僚主义对普通人的轻慢;并以黑白和彩色两种色调相间的手法来展示不同的场面。这部影片在1978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国际影评奖。之后,他的另一部反映波兰历史的影片《铁人》(1980),在1981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又获得了金棕榈奖。瓦伊达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是:内容上揭示战后波兰人在政治上、心理上、精神道德上所受的创伤;艺术上将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有时又带有超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吕兆康)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