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吕弗(1 / 1)

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 1932—1984)

法国电影导演。从小失去家庭温暖,十四岁起就离家在外干杂活自谋生路。1947年,结识了电影理论家巴赞并被荐进入《电影手册》编辑部。作为年轻的影评家,特吕弗敢于蔑视权威,向传统的法国电影发难。他推崇美国导演希区柯克、霍克斯等人,强调以富于民族风格的新电影与好莱坞竞争。1954年和1957年,拍摄了两部短片《访问》和《顽童》,从此开始导演生涯。给他带来声誉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一译《胡作非为》,1959)是法国“新浪潮”最早的代表作之一,当年获戛纳电影节大奖。该片塑造了一个名叫安托万的儿童的不幸遭遇和反叛性格,显然带有导演个人自传的性质。自《四百下》以后,他又先后拍摄了以安托万为主角的四部影片:《二十岁的爱情》(1962)、《偷吻》(1968)、《夫妻之间》(1972)和《飞逝的爱情》(1979)。这一系列影片表现了特吕弗自己从童年到青少年直至中年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家庭、社会、爱情的困惑迷茫和无以排遣的情感纠葛。上述五部影片历时二十多年,均由同一个演员扮演。使之显得格外地真实可信。特吕弗另一个偏爱的题材,是对于女性世界的迷恋。在《朱尔和吉姆》(1961)、《柔软的皮肤》(1964)、《两个英国姑娘》(1972)、《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75)、《爱女人的男人》(1977)和《身边的女人》(1981)等影片中,他一再探索爱情关系的种种状态和可能性,如《柔软的皮肤》描写一个中产阶级的女人因发现丈夫有了情妇而将他杀死;《两个英国姑娘》描写一个年轻的法国人到英国去度假时同时爱上了两姐妹。在他后期的爱情片中,他对不同类型的多角恋爱不是挖苦,就是讽刺,但都包涵着出色的幽默感和人情味。特吕弗的影片题材样式丰富多样。《枪击钢琴师》(1960)近似于黑色片;《华氏451度》(1960)、《野孩子》(1969)类似于哲理片、伦理片;《美国之夜》(1973)、《零用钱》(1976)又像好莱坞式的喜剧片。他于80年代创作的影片《最后一班地铁》(1980)和《星期天快来吧》(1983)标志着艺术风格的最终成熟。特吕弗的电影具有独特的个性,在艺术形式上勇于离经叛道。他的摄影机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诗意、激情和幽默情调。在叙事结构上他坚持“电影是散文艺术”的观念,但不排斥娱乐性,善于将传统电影手法融进自己的作品。他还写有《我的影片创作》、《安托万·杜瓦内尔的奇遇》、《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的电影》等理论著作。(孟红梅)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