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洛托夫斯基(1 / 1)

格洛托夫斯基(Jerzy Gratowski 1933—)

波兰戏剧家、导演。出生于热舒夫省。1951—1955年,在克拉科夫戏剧学校学习,毕业后,曾赴莫斯科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回到波兰后,曾担任克拉科夫老剧院和波兹南的波兰剧院的导演,演出过尤内斯库的《椅子》、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和歌德的《浮士德》等剧。1959年,就任奥波尔“十三排剧院”经理和导演,创建实验剧院,提倡“质朴戏剧”。1962年曾到中国作短期访问。对京剧演员的呼吸方法、发音方法及造型方法深感兴趣。1964年,“十三排剧院”改为“戏剧实验所”,自1965年起,又改为“表演艺术实验所”。1965年1月该实验所迁到波兰东部地区的文化中心——拥有五十万居民的乌洛茨拉瓦大学城。60年代以来,格洛托夫斯基领导该实验剧团先后演出了拜伦的《该隐》、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密茨凯维支的《先人祭》,斯罗瓦茨基的《古尔丁》、维斯庇扬斯基的《卫城》、卡尔德隆的《忠诚的王子》、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其他一些实验戏剧。上述演出对传统的戏剧观念和演出方式进行了突破。他还曾先后率领剧团到英、法、美、比利时和北欧诸国演出。后退出实验剧团,开始致力于一种称为“类戏剧艺术”的戏剧改革活动。从70年代开始,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都设立了由他领导或指导的戏剧试验中心或实验室,进行着一系列革新试验,其中包括“类戏剧”和源头戏剧。格洛托夫斯基精心研究过所有的欧洲及欧洲以外的演员专业练功法。其中最主要的有杜林的节奏练功法,戴尔萨特的外向性和内向性的反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形体动作”方法,梅耶荷德的生物力学训练等。他对东方戏剧的技巧训练也甚感兴趣,对中国的京剧、古印度的古典舞剧、日本的能乐都有所研究和吸收。他用心研究布莱希特的理论,吸收了“间离效果”的有益成分,又从荒诞派戏剧等现代派戏剧中汲取营养。他颇为看重阿尔托的戏剧理论,称赞其为“一种非常有益的美学主张”。他在研究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超越任何一种训练方法和戏剧理论,大胆创新,形成一套完整的戏剧体系。格洛托夫斯基被认为是“最富有吸引力的现代戏剧导演之一”。他的著作《迈向质朴戏剧》被有的评论家称为是“本世纪最引人注意的戏剧宣言之一”。彼得·布鲁克为该书作序写道:“据我所知,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后,像格洛托夫斯基那样全面而深入地对表演的本质、表演的现象、表演的意义以及表演的心理—形体—情感过程的本质与科学性进行探索,这样的人在世界上还未曾有过。”(宋继高)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