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兰钦(ГеоргийБаланчин, 1904—1983)
俄国芭蕾编导和现代芭蕾艺术家。抽象芭蕾(音乐芭蕾、交响芭蕾)的代表人物。生于彼得堡。父亲是作曲家。五岁开始学习弹钢琴,九岁进入马林斯基帝国剧院附属舞蹈学校学习,1921年毕业。同年进入国家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1920年至1923年期间,又同时就读于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1922年至1924年,参加了音乐芭蕾的创始人洛普霍夫主持的列宁格勒“青年芭蕾舞团”。1924年在德国参加了佳吉列夫领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当演员兼编舞。之后,由于受伤,终止了演员生涯。这段时间,他编创了许多芭蕾作品,其中包括《阿波罗》(1928)和《浪子回头》(1929)。在《阿波罗》的创作过程中,他结识了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1929年佳吉列夫去世后,他曾在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工作过一个短时期。1930年成为蒙特卡洛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负责人。1933年,他在巴黎入巴黎歌剧院,领导了一个新的芭蕾舞团。其时,受到克尔斯坦的邀请,于1933年抵达美国纽约。1939年他正式成为美国公民。1934年,和克尔斯坦一起,在纽约创建了美国芭蕾学校。1935年又建立了美国芭蕾舞团,并首次上演了他创作的《小夜曲》。1939年至1945年期间,他曾又回到蒙特卡洛俄罗斯芭蕾舞团任客席编导。1946年至1948年,他和克尔斯坦一起,建立了名为“芭蕾协会”的舞蹈团,并继续在蒙特卡洛舞蹈团任客席编导。1948年,巴兰钦被邀请建立纽约市芭蕾舞团。1948年到1964年,是巴兰钦艺术事业的黄金时代。这期间,他为纽约市芭蕾舞团编创了大量的作品,如《火鸟》(1949)、《胡桃夹子》(1954)、《西方交响曲》(1954)、《雷蒙达变奏》(1961)、《仲夏夜之梦》(1962)等。1982年巴兰钦为斯特拉文斯基艺术节创作了《交响乐变奏》,这是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之后即身患重病,翌年4月病逝。巴兰钦在芭蕾创作上的主要特点是将俄罗斯古典芭蕾的精华与美国文化精神有机、和谐地融合起来,从而创造了一种俄罗斯风格的美国芭蕾。巴兰钦芭蕾作品的风格是:追求舞蹈外部动作的形式美,结构简洁洗练,讲究舞蹈与音乐的交融,感情细腻,舞蹈动作大胆新奇。他认为在舞蹈的全部表现手法中,动作占首要地位,舞蹈给观众以最高审美享受的也就在于动作——一种“纯”舞蹈的价值和乐趣。他又认为,在芭蕾创作中,音乐占据着特殊的主导地位。舞蹈是音乐精神的反映,但却不是它的翻版和模拟。所以他从不设计为音乐作单纯性解释的辅助性舞蹈动作。他说:“舞蹈总是面向音乐,表现音乐,使音乐变成肉眼可见、有趣味的东西”。“我们对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作出反应,并力求用自然的方式把这种反应表现出来,于是,我们就手舞足蹈。”据《乔治·巴兰钦的舞蹈艺术:作品编目》(埃金斯出版基金会,1983年版)所载,从1920年到1982年,他一共创作了四百二十五部各种类型的舞蹈作品,芭蕾作品近百部。巴兰钦的作品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蓝凡)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