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午后(The Afternoon of Faun)(尼金斯基本)
现代芭蕾。编导:瓦斯拉夫·尼金斯基。作曲:克洛德·德彪西。舞美设计:列翁·巴克斯特。1912年由俄罗斯芭蕾舞团首演于巴黎夏特莱剧院。主演:尼金斯基。乐队指挥:加布列尔·奥斯特鲁。这是公认的第一部现代芭蕾作品。《牧神的午后》原诗1876年由法国象征派诗人斯蒂芬·马拉美创作,1892年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根据马拉美的诗谱写了交响音诗《牧神的午后前奏曲》,芭蕾和音乐一样,是对诗中那些神奇故事发生前的短暂一幕的描绘。当年舞台上实际演出的场景是:细碎而又柔润的乐曲声引出一个炎热的下午,寂静的林间空地中弥漫着令人昏昏欲睡的梦幻气氛。舞台中央一块突兀而起的大岩石上躺着似睡非睡的牧神,在阳光下他或懒洋洋地抚弄牧笛,或以其特有的古怪动作去采摘葡萄。随着《序曲》中那段庄重的舞蹈节奏的出现,七位宁芙从舞台左侧出场,首先是三位宁芙手挽手出场,随后是一位宁芙向下张开双臂出场,接着又是三位宁芙出场,她们移动时,脸始终是侧面的,她们躯体的姿势也保持着类似中世纪绘画那种平行主义风格的传统姿势,而她们手臂和腿的动作则显得十分刻板生硬,当她们移动到舞台右侧时,便直楞楞地站在牧神栖身处的下方。牧神从梦乡惊醒过来,并察觉到周围已出现一些能引起他**的生灵,于是他起身离开栖身地,突然出现在那群宁芙们的面前。牧神的出现以及他丑陋的举止,使宁芙们备感惊恐,她们纷纷逃避;但不久她们旋即折了回来,偷偷窥视牧神。激荡的情欲使牧神变得更为大胆,他追逐着眼前的尤物,并开始向她们求欢。受惊吓的宁芙再次逃离而去,只有一个胆大的宁芙又返身来朝这个丛林中的异性观望一阵,甚至还同追上来的牧神挽手跳起舞来,但她最终也突然感觉到一阵恐惧,便转身飘然离去,匆忙中她将自己的一块薄薄的披巾遗留在地。满怀失落感的牧神发现并拣起了披巾,捧着它回到其原先栖身的岩洞。这时,乐曲重新回复到最初表现牧神独自梦想的主旋律,牧神吻着披巾,阵阵幽香又刺激着他刚才被勾引起来的情欲,他把手上的披巾铺在地上,随后俯身席地躺下,在渐渐隐去的乐曲声中,牧神也重新陷入了充满情欲的梦幻之中。这是尼金斯基从事编导工作的第一部作品,在这部高度风格化的芭蕾中,尼金斯基一反浪漫芭蕾的优雅姿势,以直线型和带棱角的动作、以及平面形式的舞姿来取代古典芭蕾那种外开、圆润及螺旋式的舞姿,探索一种仿效远古艺术的风格和雕塑般的美。这部大胆创新的芭蕾当时的演出并不成功,还引起一场争议,但最终它被公认为是现代芭蕾的优秀作品。(黄麒)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