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国际现代艺术辞典 >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1 / 1)

后现代主义建筑(Post Moderni**)

建筑思潮和风格。它既可广义地理解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旨在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各种非现代主义化的思想倾向和各种建筑创作探索,也可狭义地理解为流行于七、八十年代的一种建筑风格和创作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现代主义建筑在全世界的普及,它的观点和风格也开始受到怀疑和批评。早在40年代,芬兰建筑师阿尔托就提出了建筑的“人情化”与“地方性”,以补充现代主义建筑之不足。50年代末,“十次小组”提出了建筑的精神功能和建筑中的情感问题,并提出重新估价建筑中的历史与传统问题。60年代,小沙里宁通过对现代技术的表现力的挖掘,路易斯·康则通过对建筑形式的大胆追求,重新树立了建筑的艺术形象。在这种种偏离或修正现代主义的倾向中,美国建筑师文丘里表现得最为突出。1966年,文丘里出版《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理论观点,成为非现代主义化倾向的一个理论突破点。文丘里的思想核心就是“兼容并蓄”。他把历史传统,大众口味和装饰象征等现代主义所不屑一顾甚至竭力反对的东西奉为建筑设计的原则。在这以前,文丘里就已在栗树山住宅(1962)和基尔特公寓(1962)两个作品中成功地表现了他在后来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文丘里的建筑思想很快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到70年代,这种非现代主义化的倾向已从理论观点转化为颇具声势的创作实践活动。除以文丘里为代表的“灰色派”外,还有“白色派”、“银色派”等不同风格的探索。到70年代中期,这种探索活动达到**,并出现了戏谑性的现代主义“死亡”说。英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给他们送了一个颇具号召力的名称:“后现代主义”,并给它定义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就是至少在两个层次上说话的建筑。一方面,它面对其他建筑师和关心建筑特定含义的少数人;另一方面,它又面对广大公众。”美国建筑师斯特恩则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概括为“装饰”、“引喻”和“文脉”三大特点。至此,所谓“后现代主义”建筑已成为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建筑风格。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大量出现符号化的历史词汇,象征性地再现建筑历史传统、并同时糅合大量的新奇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出乎常规的手法和大大简化了传统建筑部件。1980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建筑展览,主题为“过去的呈现”,即是这种建筑风格的一次世界性大检阅。此后,在青年建筑师和建筑学学生的疯狂推崇和建筑舆论界的大力宣传下,“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除文丘里外,“后现代主义”还涌现出其他几位重要建筑师,如美国的穆尔、格雷夫斯、约翰逊,奥地利的霍莱因,西班牙的波菲尔,意大利的罗西、波尔多盖希,日本的矶崎新等。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作品,如美国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美国波特兰市政厅、美国纽约电报电话公司大楼、美国肯塔基州的休曼那大厦和日本的筑波中心等。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热潮在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消退,1987年西柏林国际建筑展览会上“后现代主义”建筑与其他各种“主义”平分秋色就是一个标志。但各种非现代主义的设计探索活动并未停止,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60年代就已开始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非现代主义化思潮的延续,后现代主义仍然方兴未艾。但它已不再表现为某一种风格的流行,而是表现为多元并存的局面。目前解构主义的出现,高技派的继续盛行,各种新风格新流派的推陈出新就是这种局面的表现。(伍江)

喜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国际现代艺术辞典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