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 >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1 / 2)

余秋雨:

我们前面谈到的三国魏晋时代的人物,在当时就已经比较有名。但是,那个时代的文化最高峰,在当时差不多没人知道,默默无闻。这是一座隐藏了的最高峰,被云遮住了,而且遮了很久。是的,对陶渊明来说,这个云散得实在太慢了。

按照惯例,我还是想先听听大家对陶渊明的印象。

王湘宁:

在我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一个崇尚美、爱好自然、怀有理想主义的人,读了他的《桃花源记》,会觉得他是一个喜欢做梦的人。

余秋雨:

喜欢做梦的人很多,但你知道最厉害的做梦人是什么样的吗?那就是把自己的梦变成民族的梦。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只有陶渊明。那梦,叫桃花源。

王牧笛:

我非常喜欢陶渊明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文章非常短,只有一百来字,里面有一句话很有名,“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有学生都特别喜欢。这句话是说我喜欢读书,但是我不太想琢磨它里面具体是什么意思,每当我有一些体会,就很高兴,甚至忘了吃饭。

余秋雨:

一钻牛角尖就会把美梦戳破。不求甚解,是一个杰出人物避过文化陷阱的基本策略。

刘璇:

他的《饮酒》诗中,有四句我印象很深刻,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说只要你的心情很宁静,无论身处多么喧嚣的世事当中,都像在静谧的山林里一样。这几句诗对熙熙攘攘的现代生活中的我们格外有启发,因为我们不可能再像陶渊明那样回到偏僻的山林里归隐了,只能克服浮躁,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宁静纯洁,回归自然与淳朴。

余秋雨:

“心远地自偏”,也就是心能移地,这是一种哲学思考。但陶渊明毕竟是一个高于哲学家的大诗人,因此立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感性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种色彩明亮的大安静。

裘小玉:

我喜欢陶渊明的《挽歌》:“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里面有陶渊明对生死的观念,他不是不珍惜生,相反他非常珍惜生,所以才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看待生,对于俗世中的事情顺其自然,不会特别介怀。死在他看来是一种永恒,所以他会说“托体同山阿”,死去以后就和青山同在。

余秋雨:

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人们对死亡的无奈,对他人的抱怨,那就错了。它为人类的死亡下了一个最积极的定义,那就是“托体同山阿”。全世界各科各样的死亡定义中,没有一个比得上。

王安安:

陶渊明有一个非常显赫的曾祖父,就是陶侃,在东晋的政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陶渊明似乎从来没有从陶侃那里得到过什么好处,也不说自己的曾祖父是谁,但是最后他的名声反而比陶侃大。

余秋雨: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