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
三
我们在上面已经将经验论者对于传统所持的态度大致谈到。我们在以下要根据这个态度来衡断中国传统。
在作这个衡断之前,有一个特定的前提必需解决。中国数十年于兹所亟待趋向的道路是什么?照我们看,是而且只是科学与民主。有而且只有科学与民主,才能使中国起死回生。我们知道这个答案不是一切人赞同的。那些不赞同的理由能否成立,我们不能在此讨论。我们在此必须肯定这个前提:拿它作为衡断中国传统的特定尺度。至于我们肯定这个前提的理由,作者另写有《论科学与民主》一篇文章,将在本刊陆续发表。
一般所谓“中国传统”,是很难下定义的东西。而我们在此所谓的中国传统,意指自“罢黜百家”以后受政治势力支持的那一套伦教、想头、积习、章程、建构以及生活方式。这样的传统,在中国自汉代以来所取得的地位,颇似基督教自君士担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reat)以后在西方国家的地位:它有点国教的意味。中国这个传统,它的“本身”好不好,是非常难说的。这是本质论的(essentialstic)问题。这样的问题,照科学的哲学看来,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没有意义的问题,是无从着手解决的。从实证的观点来批评中国传统,倒是较易把握。从实证的观点来看,中国传统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方面,曾发挥相当的作用。可是,正因如此,也就伏下一个祸根:它阻抑了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社会对于外来新的刺激几乎失去适当的反应能力。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闭关自守的时期,这一传统尚可免强维持一个表面稳定的局面。等到鸦片战争以后,新兴的西方文明,挟其“船坚炮利”,冲破了这个并无真实守卫力量的“闭关”;于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手忙脚乱,对于这一外来新的刺激一直穷于应付:有的主张维新,有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的主张“全盘西化”,有的主张“本位文化”,而新传统主义者则主张“精神复古”、“器用维新”——这不过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修订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激相荡。因而,中国社会迄未能恢复它的稳定……
依社会史的实例观察,“维持稳定”与“保持进步”二者是不易得兼的。英国自一二一五年来之社会政治的发展,确乎做到二者得兼。可是,这样典型的实例,世界并不甚多。中国传统在“维持稳定”方面固然做到某种地步,但是在“保持进步”方面却太不能令人满意。几千年来,中国文明大体上处于停滞状态。而西欧近三四百年来的成就,则远驾乎中国数千年的成就之上,事实是最好的证明。中国这种偏于求稳定而不求进步的传统,是经不起百余年来的种种事实考验的:这一传统,一碰到强于它的外力之冲击,便破绽百出,甚至中国人的基本生存都发生问题。这是事实中的一个紧急的事态。我们碰到事实问题,只有从事实设法去解决。至于西方式的“进步”究竟是否“好”,这是一个玄学问题。玄学问题,只有越谈离题越远!
无论如何,中国人要求解决百余年来的大问题以求生存并发展下去,平平坦坦实实在在的道路,有而且只有学习科学并且实现民主。然而,不幸之至,支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这个传统,竟是与科学和民主这样不接近。民主之不存于中国,这且不谈。至少自明朝利玛窦以来,科学已被带到中国。康熙年间,有少数人习天算之学。然而,都是昙花一现。清末迄今,中国人肄习科学,固然有若干进步,可是这些进步主要在应用科学方面。在养成科学的思想方式来思想的习惯方面,严格地说,一般人尚未开始。我们知道,应用科学乃纯粹科学的产品。纯粹科学又是科学的思想方式之产品。如果一般人未习于科学的思想方式来思想,科学如何能在中国生根?但是,说来令人难过,中国传统却与科学的思想方式大不相容。古代“圣人”之鄙弃“机变之巧”且不具论,就是到了晚清还是这套老调调儿得势。英法联军之役以后,头脑清楚的人士多主张“肄习西洋科学”。守旧派则群起反对。例如,当时的“理学名臣”大学士倭仁就大发高论:“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又说:“议和以来,耶稣之教盛行,无识愚民半为煽惑。所恃读书之士,讲明义理,或可维持人心。今复举聪明隽秀,国家所培养而储以有用者,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伸,邪气因而弥炽。数年以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这种妙论,当时一般守旧的士大夫目为“正论”,相率附和。在这种气氛笼罩之下,当时比较懂事的人物如奕、李鸿章、郭嵩焘之流,弄得一筹莫展。然而,这种“国史精神”,近来在一种实际政治需要之下,似有死灰复燃之势。可惜当时的倭仁之流,不通洋文,不知道“历史精神文化”、“精神现象学”、“黑格尔”、“斐希特”这些名词。假令倭仁生当今之世,他一定也会拿这些西洋油漆来装演其“理学”的。
四
也许有人不以上说为然。他们说,你认为中国固有的传统与科学及民主格格不入,因此阻碍科学与民主之吸收。其实,中国的固有传统“精深博大,无所不包”。中国早已有了科学;“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中很有地位,所以,也不能说中国无民主。
这类说法,是近来常易听到的说法。这类说法对不对呢?我们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分明一点:不要把爱国与讲知识混为一谈。如果把爱国与讲知识混为一谈,那么这类问题根本无从进行讨论。爱国之事是特殊群体之特有情感。讲知识则须是普遍有效的事。知识是超国界的。爱国是传习、征服、秩序、文化类型、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以及利害的依存等等因素交织而成的情感。在世界的现状之下,这种情感,如果用在团结求存与追求幸福的方向,确系必要的。不过,无论怎样,爱国是一回事,讲求知识是另一回事。如果把讲求知识当作爱国的手段,那么,在逻辑上,与把讲遗传学当作证明“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可以遗传”之手段何异?诚然,知识可以当作手段,但“讲求”知识则绝不可当作手段。如果把知识之“讲求”当作政治、道德、宗教、国邦、民族、阶层、种族等等的手段,那么知识一定不免于受这些因素之歪曲。知识一受这些因素之歪曲,便失去客观效准。所谓“国家哲学”、“民族哲学”、“大众哲学”、“阶级经济学”、“种族优越论”……都是这一路的货色。这一路的东西,你尽可关起门来讲,人家却在旁边冷笑。你讲得最成功,充其量不过引起徒众发狂,掀动世界大战。不然就是对内虐待。吾人须知,把讲求知识**国手段,就成为泛爱国主义(Panpatrioti**)。泛爱国主义,与泛政治主义、泛逻辑主义、泛道德主义,系一丘之貉。有玄学的“体系癖”者似乎特别喜欢这个“泛”字。殊不知这一“泛”,就天下大“滥”。爱国就爱国好了,爱国的方法甚多,何必一定要拿讲知识作手段?只有大家把这一点分明了,我们在以下的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那些认为中国早已有科学的人来举论据,是说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医药;《墨经》里也有几何学中的圆论及物理学中的光学。这类实例,无论再加上多少,只能证明中国人很聪明,不能证明“中国早已有科学”。何以呢?科学前期的发明(prescientifc inventions)与科学的理论,根本是两回事,至少有很大程度之差。科学前期的发明,诚然是才智的结晶,甚至也许暗合科学原理;但是,才智只是科学之必要条件,才智不就是科学;复次,暗合科学原理是碰巧碰上的,并非有意地运用科学原理。“碰巧暗合”与“有意运用”,二者之间是有着很大的程度差别的。中国从前的发明因为是与科学原理碰巧暗合,所以发明者没有明白察觉其发明背后所引用的普遍定律,更谈不到把他们所引用的东西加以推广。没有这两层,便未进入科学阶段。未进入科学阶段的发明,只是才智之灵光一现。即令是这种灵光一现之才智,也不曾在中国整个知识发展历程中生根,所以也常一现即灭。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固有若干偶现的发明,但未形成像西方那样有意组成系统并且大规模推进的科学研究工作。于是,中国也就不曾有过科学。《墨经》中的“圆中一同长也”,不能算是欧基理德几何学中的圆论,“临鉴影倒”,并非光学。这些东西只能算是直观的产品。直观的产品,至多只是科学的原料。科学原料距离科学的成品还有一段遥远的路程。科学知识的成品,大多是有组织的、精确的。有人把“易经”与西方的“波动力学”相提并论。这真是极尽牵强附会之能事。在附会者也许产生一种与民族国邦相连的富有壮大之感;然而,对于稍有分辨能力的人而言,这种办法所得结果,适与彼等之愿望相反。
至于把“民本”看作“民主”,更是“望字生义”之谈。“民本”不仅不是“民主”,而且刚好是民主的反面。澳大利亚的羊群是牧人的“羊本”。蒙古马是蒙古人“马本”。史达林的奴工是其奴隶经济的本钱,所以是“奴本”。从前四川军阀把军队看作占山为王的本钱,所以四川兵是“兵本”。在现代极权统治之下,没有一个人不被当作是人力资本,所以也是“民本”。
也许有人说,君说不然,“古者圣王爱民”,“乌可以视为不仁哉?”作者的答复是:愧不敢当。澳洲牧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把羊群喂得肥壮。……这路道学家的这种思想,在基本上不是民主思想,充其量是仁慈的专制(benevolent despoti**)思想。仁慈的专制,在西方政治思想中,就是柏拉图式的“哲人政治”之一路货。然而,柏拉图式的“哲人政治”,正如波柏教授(Prof.K.Popper)所指出者,乃现代极权统治之源流。所以“民本”思想,以“仁政”开始,一与现代技术结合,绕一弯子,就归结于极权统治。你想:从前做个芝麻大点县官,就叫做“父母官”。这种“民本”思想,如藉现代统治技术来发挥,每个人都变成他胯下的子子孙孙,那还有谁还能过点人的日子?
五
基于以上的陈示,可知中国固有的传统,无论在别方面怎样,至少是与科学及民主距离甚远的,而可巧中国之需要科学与民主又是如此之紧迫。那么,怎么办呢?是不是要将中国传统加以破坏呢?否!从我们在前面所陈示的种种,一点也得不到这个结论。至少从实践方面着想,作者不能同意这种办法。一件破衲头固不足以御寒,但你骤然把它扯下,足以使人患肺炎的。作者所不能苟同的,是卫道者流对于“传统历史文化”所持的“戒严”态度。对于“传统历史文化”持戒严态度者究竟依据何种“形上学的理由”,或者这类理由能否成立,我们不必在此讨论。我们现在所要指出的,是这种卫道者的戒严态度,在实际上,不仅一丝一毫不足以卫道,反足以一方面使残民者得有资据,另一方面又促成洪水泛滥。几十年来中国社会与家庭变故之千万事例,以及政治现实之痛苦,是足够证明这一点的。
六
当着一个趋于衰落的文明传统突然面临一个在许多方面比它优越的新文明之刺激而它又不能作适当反应时,它于手忙脚乱之际,是难免感到自卑的。人到自卑时,常要找些事物来掩饰。于是,自卑情结之自傲的表现,便发生出来。趋于没落的群体掩饰自卑情结的办法,常为摆出虚矫的空架子,或者夸耀过去的“光荣伟大”。西班牙的没落贵族,满清的残余皇族,都是藉着炫示他们过去特殊的身世来弥补当前的空虚。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过去的光荣,何补于目前的黯淡?假若一个看门的满洲人念念不忘他过去的地位,口口声声说“我当九门提督的时候,……”,他还有新生的希望吗?自古至今,没有事实可以证明,一味地夸耀过去的“光荣伟大”并且泥守传统的思想方式,会使一个社群新生进步的。恰恰相反,这一路的作风,只能激起虚矫之气。虚矫之气横塞于胸,哪能虚心吸收外界的真正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