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的经济收入、密集的居住状态。弱者的心理防范、失败者的幸灾乐祸、无实证习惯的道听途说、小聪明式的自我陶醉、小圈域内的暂进风光……这一切的组合,便构成典型的小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值得可怜和同情的,因为最终责任并不在他们自身。但在上海大踏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这种生态和心态就成了一种显而易见的阻力。它会因嫉贤妒能而无端伤害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它会因自行聪明而毁坏很多宏大的构建,它会因胡乱起哄而败坏正常的群体气氛,它会因信谣传谣而为少数真正的小人提供可乘之机。造成如此后果的人,往往自己生活得很不好,因此我们要一起来帮助他们。”
他认为帮助他们的最根本办法是不要过多地去注意和回应他们的各种病态表现,应该努力设法帮他们去忙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越忙越好。他们越空闲就越麻烦。“至于他们能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市民,则不能期望过高。因为我所说的大市民是公民意识、文化素养、经济能力和行为风范的多方组合,是大上海形象的群体代表,从总体而言,需要一个较长的滋长、聚集过程。现在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例证很多,上海的未来和希望就在这里。”
现代化是一个张扬文明的文化行为
从余秋雨先生的很多文章和言论看,更愿意把现代化看成是一个文化行为,特别是群体文化人格的优化行为。但在优化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不可避免的争斗和较量。记者追问他:“在这种较量中,难道一定会优胜劣败吗?”
余教授正言道:“这正是最值得思考的严重问题。我不赞成在这一问题上的空泛安慰。在历史上,蒙昧和野蛮战胜文明的事,屡见不鲜,对于人们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也不能评价太高。为此,文明的力量就需要焕发一种人格道义和牺牲精神,知识分子的高贵之处主要也表现在这里。”
一番长谈后,记者问余教授,他的精力如此大规模地投入到现代都市文化的研究中去,是否还有时间关心艺术?
他苦恼地叹息一声,十分无奈地说,时间确实很不够用。诚然,他愿意真正投入的是那些大的文化制作,他坦率地说:“我的研究重点几年前就已离开戏剧,因此许多兼职盛请对我的生命和业务都有严重散,有时还会遇到匪夷所思的怪事。”“我自己最喜欢的还是悄悄地到各地考察,然后静静地写一些读者喜欢的文章。”不过,在如此繁忙的参与和投入中,他也更真切地了解了中国艺术文化在社会转型期遇到的种种问题。就艺术发展来说,他相信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必须推进创作机制的整体改革,扶持独立制作人及其制度,否则再热闹的艺术界也总带有太多的装饰性,今后的路会越来越难走,再请多少艺术顾问也没有用。
初春寒夜的龙华一带,行人稀少,记者离开秋雨先生已居住八年的旧屋,他的窗帘紧闭的书斋里,台灯依然明亮,今晚他还要伏案赶写一篇长文。
(载1994年3月25日《上海文化报》)
喜欢文明的碎片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文明的碎片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