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文明的碎片 > 访谈录(六)

访谈录(六)(1 / 2)

——关于艺术修养

问: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开始重视艺术修养问题,余教授,你觉得这个问题对不搞艺术的一般人也很重要吗?

答:很重要。比人们想象的更重要。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很少有正正规规提倡艺术修养的时候。本应属于艺术范畴的文辞诗作,竟长期成为科学手段,结果,艺术人格不得不在利禄人格、官场人格的威慑下变得疲弱不堪,可怜巴巴地充当仆从。《红楼梦》中贾政带着一批文士清客视察新落成的大观园,需要应景题额,比较下来,显然是那位懒于学业、年轻稚嫩的宝玉艺术素养最高,但又有什么用呢?一路只听见贾政对他的呵斥声,这很可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艺术修养和艺术要格的处境的象征。由于大大小小的民族灾难频繁,我们历来焦急地呼唤着军事修养、政治修养、经济修养,很少有呼唤艺术修养的,因为它实在太缺少实利了。但是,一旦当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狭隘观念就会懂得,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的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从人类发展的总体而论,军事、政治、经济等等再重要,也带有手段性和局部性,唯独艺术,贯通着人类的起始和终极,也疏通着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童年与老境、天赋与经验、敏感与深思、内涵与外化,在蕴藉风流中回荡着无可替代的属于人本体的伟力。

我相信,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尽管他的外在境遇未必良好,他的内在精神生活一定会比的人丰盈而充满活力。他永远不会真正地寂寞,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卡夫卡、屈原、李白、曹雪芹永远与他为伴。他永远不会枯窨,他会用贝多芬的耳朵、毕加索的眼睛去谤扣和审视,于是,大千世界变得那么富丽,他自己也变得那么富有。一般的人过得再得意、再安逸也就是一个一般的人生,而他,全部人生节奏都被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们充实过、协调过了,因此。他是汇聚着人类的全部尊严和骄傲活着。他的一个小小的感受,很可能的穿越千年历史而来,而且还将穿越漫长的未来岁月。他往往童真未泯,真诚地用自己的身心,为越来越精明老滑的人类社会维系住一个永恒的童话世界。

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不管他担当什么工作,总会比其他人更能体谅人,更仁慈,更有趣味,更幽默,更易展现个性,更潇洒从容。许多军事家、政治家、企业家能以他们的辉煌业绩产生广泛的震慑力,但他们身上最具魅力的地方,却往往是那一份艺术素质。

如此说法,我也许已经否定这样一种看法:以为艺术修养只是人生的一层可有可无的薄薄涂料。不,这是一种生命的独特存在状态,是一种具有重大实质性意义的人格力量,任你怎么涂饰也是涂饰不上的。

问:您对艺术修养重要性的论述很充分。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艺术方面的事情懂得很多,但有时又觉得他们艺术修养并不高,这是怎么回事?

答:我估计,这是出于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很普遍的误解。

例如,很多人把艺术知识等同于艺术修养。不少地方搞艺术修养大奖赛,所出赛题全是艺术知识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有不少高等学校,甚至艺术院校也把堆积艺术知识当作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基本途径。结果,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青年:一提起某个名画家,能够滔滔不绝地讲他的几个创作时期,以及每个时期的基本特点,但一旦让他们真的站在这个画家面前,却漠然以对,根本没有出现审美投入;到一个风景点,能够随口背诵一首又一首吟咏此地此景的古诗,但他自己以风景却没有什么感受,背诵一通便匆忙走过;看一出传统戏,能够如数家珍地说出这出戏的题材来源、改编历史、种种掌故,但如果要问一句“今天的戏好看不好看”,他却难以作出明快的第一判断……

这一切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怪现象,便是长期以来以艺术知识代替艺术修养所造成的。

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一个人在提高艺术修养过程中,不能不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长期玩味、留连,这就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一些艺术知识。有时,为了深化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领司力,人们也会把某段艺术史系统地了解一下。但是,只要是有艺术修养的人,他在接解艺术史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像学习数这史一样冷静,而一定会投入自己快的爱憎裁断,调动足够的审美联想,甚至还会引发自身创造的激情。这样,他也就把艺术史的学习艺术化了。这种学习,与严谨的学问要求距离甚大,所学到的常常是染有很大高观性的“非纯净知识”。

有的朋友主张艺术家应该学才化,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个主张应该受到某种的理性控制和逻辑控制,不宜上升为一条准则。鉴于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常常是学问化的,使得艺术文化在精神界的实际地位非常狭小;鉴于中国人主张的学问大多是与个体人格比较疏离的客观知识,而以个体生命的燃烧为根基的艺术文化始终得不到正统的承认,我们似乎有理由肯定艺术修养对于知识、学问的某种独立性,不把它们混同。

我本人在招收研究生的时候,经常遇到两种不同的考生。例如,有一年,我们在试卷中附了一幅欧洲现代绘画,要考生当场写下观赏感受。有的考生清楚地写出了这幅画产生的年代、所属流派、画家生平,至于观赏感受,只说了几句“笔法灵活、色彩鲜明”之类就写不下去了。有的考生则相反。根本不知道这幅画属于哪个国度,出自哪位画家之手,却十分投入地进行了欣赏,凭着即兴感受把握着画家的内心,甚至联想到自己童年时的机遇、老树下的邂逅。当然,我会更乐意录取后一种考生。又有一次研究生口试,有一个题目要考生谈谈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想法。有的考生根据事先的准备,滔滔不绝地背诵着莎士比亚创作的三大阶段、代表作品,他们的“想法”也就是一切教科书中的一般家论。有一位考生憋了一会儿才大胆地说:“我不喜欢莎士比亚!”然后自圆其说地讲了不少理由。在具体观点上,我们几位教授可以不赞同这位考生,但在这次打分上都取得了完全的一致:这位考生取得了口试最高分。当然不是盲目地褒奖奇论怪说,而是赞赏这位考生切实深挚、属于自己的艺术感受。许多考生都有一个大误会,以为我们主要是考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力。

问:能够有条不紊地讲出一大套不错的艺术理论来,算不算有艺术修养呢?

答: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对艺术理论的熟知也不等于艺术修养。此中关键,是看这些人口中的理论是否与他们心中的自身感悟有密切的往还关系。

从总体而言,艺术理论的构架理所当然地矗立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之上;但从具体的社会分工和历史承传而言,艺术理论有可能成为一项独立的职业,而前代的理论成果又往往被后代直接继承,不再经过审美经验重新过滤。这样,久而久之心然会造就一批奇怪的人:他们的职业是用极概括的语言在理论高度上向人们说明艺术,而实际上他们自己并不懂得艺术。

在有些大理论家如康德、黑格尔手上,具体的审美感受已获得提纯和升华,这很容易使有的人产生误解,以为他们对美的高层次论述全是形而上学的概念推演。其实,只要真正深研过他们的理论就不难发现,他们的审美经验不仅是丰富的,而且无疑是他们全部理论阐述的基地和参照系。因此,审美经验贫乏的人是不可能真正读懂康德、黑格尔关于美学和艺术的论述的,反之,立足于深厚的审美经验,倒反而能较好领会他们所说的不少道理。我国的艺术论家王朝闻先生也许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来不及作高层次美学理论的准备,但他的审美感受良好,由此出发来谈点艺术理论,常常使人觉得恳切实在,超越许多离开审美感觉的泛泛之论。他过去出的那几本书,常常在开头几页附以艺术作品的插图,即便不看正文,光从这些作品的选择上即能让人信服;作者是一个懂艺术的人。后来有些写理论书的人也效仿王朝闻先生,在书前刊印艺术作品照片,但实在不幸,这些作品的选择就表明作者与艺术的疏远,哪怕全书的理论乍一看还是像模像样的。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