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大利到奥地利,我们知道,已经从南欧进入了中欧,所见当然会有变化。
意大利当然很有看头,但仰视的目光时时要避过那些破旧、潦倒的景象。家业太老,角落太多,管家们已经不怎么上心了。奥地利则不同,处处干净精致,很见章法。同样一座小城,在意大利,必定是懒洋洋地展示年岁,让游人们来轻步踩踏、声声惊叹;在奥地利,则一定把头面收拾得齐整光鲜,着意于今天,着意于眼前。
也许某些评论家会指责奥地利的做法没有文化,好像文化一定是皓首黄卷、颓墙残柱、讷讷难言。但奥地利的小城显然在声辩:是文物古迹我们会保存,却为什么一定要让普通的街道和建筑也去比赛皱纹和老年斑?
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蒙歌剧院。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当然与小城不同,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很有文化。100多年前已经有旅行家做出评语:“在维也纳,抬头低头都是文化。”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褒是贬,但好像是明褒实贬,因为一切展示性的文化堆积得过于密集,实在让人劳累。接下去的一个评语倒是明贬实褒:“住在维也纳,天天想离开却很难离开。”这句评语的最佳例证是贝多芬,他在一城之内居然搬了80多次家,80多次都没有离开,可见维也纳也真有一些魔力。但这魔力对贝多芬比较具体,那就是当时作为音乐之都的听众基础和整体氛围。
多瑙河岸边,休闲的维也纳市民。
时至今日,这种魔力凝冻成一种重复式的纪念,艺术不再有勃发的创造势头,市民也不再有旺盛的发现激情,一切有关艺术大师在维也纳被接纳、受拥戴、被冷落的种种传说,永远只成了传说。它当然还是有内涵、有气势的,但是,太重的文化负担使它处处陷入程式化的纪念聚集,而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又使它不能像巴黎、伦敦、柏林那样为程式化的纪念注入实质性的现代精神,因此显得沉闷而困倦。奥地利人明白这一点,因此早已开始了对维也纳的审美背叛和生态背叛。
奥地利的当代风采,在维也纳之外,甚至在“维也纳森林”之外。应该走远一点去寻找,走到那些当初被看成冷僻荒野的山区农村,走到因斯布鲁克到萨尔茨堡、林茨的山路间。寻找时,有小路就尽量走小路,能停下逗留一会儿当然更好。
奥地利的山区农村不仅背叛了维也纳,也背叛了作为欧洲主干的海洋文明。整个国家四周都沾不到海,这会给交通、货运、气候、风光带来太大的局限,但他们国歌的第一句就自豪地宣称:“高山之国……”它是欧洲的异数,因此极大地丰富了欧洲。
喜欢欧洲之旅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欧洲之旅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