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 第十课 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

第十课 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1 / 2)

余秋雨:

造就孔子真正的伟大,是他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之间的行程。没有周游过列国的孔子,就不是孔子。

毕竟已经是一个老人,毕竟已经是一个大学者,毕竟已经是一个门徒众多的资深教师,就这样风风雨雨不断地往前走,一走十四年。这个形象,在我们后辈看来,仍然气韵无限。

孔子的这一行程,可说是“中华文化的第一行程”。中华文化的组成,除了靠一堆堆文字之外,还靠一排排脚印。大家都知道,我特别看重包含着很多脚印的文字,或者说,包含着很多文字的脚印。

好,由谁来说说孔子的出发?

费晟:

我记得孔子当时离开鲁国是被迫的。当时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手里,孔子为了削弱他们的势力,采取“堕三都”的措施。结果季孙氏和叔孙氏的私邑被毁以后,孟孙氏就以武力对抗,“堕三都”的行动就半途而废了。这样一来,孔子与这三大门阀之间的矛盾也就变得非常尖锐。当时的鲁国国君又不争气,迷恋女乐,惰于政事,孔子很失望。鲁国举行郊祭的时候,祭祀后按照惯例要送给大夫们的祭肉也没有送给孔子,说明鲁国国君不想再用他了。孔子也只好离开鲁国,开始在各个国家之间乱转,还是挺凄凉的。

余秋雨:

对,他就这样出发了。但请大家注意,不要泛泛地为历史人物伤心。一切伟大的行程,往往都是从无可奈何的凄凉开始的。

他行程的第一站是卫国。还没有到都城的时候,学生看到四周有那么多人,就问孔子,人多了,当政者应该对他们做什么呢?孔子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富之”,让他们富裕起来。学生接着又问,他们富了以后,应该再为他们做什么呢?又是两个字——“教之”,就是对他们进行教育。

不要小看这四个字。只有非常成熟的政治家,才会用最简单的语言回答复杂的问题。

由于孔子已有的名声,卫国的国君很快就知道了他的到来。在宫里会见的时候,国君就问孔子过去的薪酬有多少。孔子在鲁国的薪酬是六万斗米(粟),这可是很大的一个数字。卫国的国君很慷慨,立即就说,我们也给六万斗。但是对于孔子政治上的建议,他充耳不闻。这大体可以概括孔子后来十四年的共同经历。

王安安:

我想孔子其实也不在乎什么待遇。他想要的别人不给他,不想要的硬塞给他,这真是太悲情了。

余秋雨:

在卫国度过了无聊的几个月,孔子只是在政界和商界认识了一些人,也不多。不巧的是,其中一位他认识不久的人和朝廷的叛乱案件有关。于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也成了卫国的监视对象,一头雾水的孔子只好离开了。

离开卫国以后不久,到了一个叫作匡的地方,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孔子在这里被当地人围困了很长时间,说他长得像一个叫阳虎的人。阳虎在这儿打过仗,曾经攻击过匡人。以后,孔子一行在其他地方也经常被困,有时是军队,有时是暴民,被围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每次都有死亡的危险。孔子和他的学生,永远在逃奔。

王牧笛:

孔子这十四年,也可以算作一场文化苦旅,他惶惑如丧家之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比如他当时在陈蔡之地被困的时候,虽然绝粮,却依然带着他的学生唱歌、弹琴,这样一种君子之乐,应该也是成就他伟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刘璇:

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我记得钱穆先生曾经说过这个天命是什么:对外我知道现实是不可以掌握,不可以用我的主张的;对内我也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我自己不管别人用不用,我都要继续我的行为,用我自己的主张去实践它、传播它。孔子这十四年,对他个人而言,对后代知识分子而言,我觉得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树立了一个知识分子处世修身的典型。

余秋雨: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