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起几年前上海博物馆展出《清明上河图》真迹时的情景。消息传出,世界各地很多华人纷纷飞到上海,而上海市民则天天连续几小时排着看不到头的长队。热闹的街市间,只见当代中国人慢慢移动着,走向张择端,走向汴京,走向宋代。恍惚间,画外的人与画内的人渐渐联结起来了,迈着同样从容的步伐。
我和妻子是约着白先勇先生一起去观看的。长长的队伍中有人在说,几位九旬老人,两位癌症晚期病人,也排在中间。博物馆方面得知,立即派出工作人员找到这些老人和病人,请他们先行入场。没想到,他们都拒绝了。他们说,看《清明上河图》,就应该恭恭敬敬地站那么久;我们来日无多,更要抓住这恭敬的机会。
前前后后的排队者闻之肃然。大家重新收拾心情,整理步履,悄悄地向宋代逼近。
点评一:
人们给宋代加上了“屈辱”、“短命”、“悲凉”诸多形容词,似乎那是一个英雄气短的朝代。实际上,那是一个黄金般伟大的年代,作者站在大文化的视点上,为我们阐述了真实可爱的宋代。中华文明相当重要的一节链条就此复活。(老愚)
点评二:
越过政治话语屏障,本文塑造了宋代文化风致。大宋王朝并不是“积贫积弱”这样一句政治话语所能道尽的。尽管这个中原国家屡遭北方辽国、西夏国欺凌,又被金国驱逐南渡,最后被蒙古铁骑灭亡,但宋朝文官制度的建立、大文人主导的社会改革、格物致知的哲学追求、三纲五常的社会规范、与唐诗并峙的宋词等文化成就,远被后世。这里隐含的历史观是:对国民集体性格的塑造,文化话语的功力远甚于政治话语。(马策)
点评三:
宋代的军事政治犹如一团乱麻,但中华文明却于这样的混乱中催生出了朵朵奇葩。在本文中,作者如剥茧抽丝,去箨露笋一般,给我们揭示了宋代文明在一个怎样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渐臻佳境。
作者对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化盛况,从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条分缕析,又横向地与同时代的西方文明作比较,盛赞“宋代的辉煌,在当时的世界上实在堪称独步”。是“文官政治的正式建立”造就了这种盛况,造就了一批批像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集文化与行政“两种顶级高端的对接”的文化哲人。这些“杰出的人文学者”对政治的参与,“使中国政治第一次如此浓烈地焕发出理想主义的文化品性”,出现了“诸子百家时期和古希腊哲学的繁荣时期才能与之比肩”的伟大时代。就连宋朝的灭亡都体现了文化的延续,无论是个人还是改换的朝代都在实践“儒学的文化行为”。(胡杰)
喜欢寻觅中华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寻觅中华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