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云提出了打水漂的想法后,钱五师便将整个项目组分成了四个小组进行推导。
除了钱五师和徐云、于敏负责的超声速轴对称外。
还有柴志带领团队负责的吸气式推进动力计算、
罗时钧负责的二维进气道构型、
以及吴北生带队的考虑黏性情况下定平面形状的密切锥设计。
这三个小项虽然在难度上要远逊色于超声速轴对称,但也都是属于相当关键的环节。
这些环节在后世一般都需要通过CDF或者PDF计算,但在如今这个时代,只能依靠人力解决。
听到钱五师点了自己的名。
坐在第二排的罗时钧立马站起身,白净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拘谨,缓缓说道:
“老....钱主任,根据我们小组的计算结果,‘诛仙剑’导弹的二维进气道构型比寻常导弹要特殊很多。”
“它要求导弹的侧板后掠,前体进行二级压缩,整体上类似一个近似矩形。”
“具体的参数是前体长度23.5厘米,面积收缩比CR0.94,L角分布12.9°-16.5°.....”
说起进气口这个概念,很多人下意识想到的运用方向多半首推战斗机。
毕竟米格23的进气口算是机圈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话题,哪怕在2023年都是个热闹的撕逼点。
不过实际上。
进气道这玩意儿的运用范围还是很广的。
比如说运载火箭。
又比如说各类导弹。
上至十几米的洲际导弹,下至几十厘米的单兵导弹,99.99%都有进气道这个构造。
毕竟进气道的用途就是实现高速气流的减速增压,将气流的动能转变为压力能。
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加。
进气道的增压作用会越来越大。
在洲际导弹中,进气道的增压作用甚至能大大超过压气机......
对于‘诛仙剑’导弹来说。
它的体积本身就很小,如今又需要提高滞空高度,也就是迎角会从普通迎角变成大迎角。
这种情况下。
进气道周围的流场会出现不均匀性增大,因此如何在研发时期就处理好二维进气道的构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随后罗时钧每汇报出一个参数。
钱五师便如同此前自己绘制设计图一样,飞快的在黑板上画出了对应的线条。
五分钟后。
罗时钧汇报完毕。
“.......”
钱五师撇了眼黑板上的参数,双手环抱在胸前,开始检查了起来。
过了片刻。
他忽然伸出食指和拇指,比划了某个中间竖直线条的长度,又将它与另一侧的一条横向线进行了比对。
很快。
钱五师眉头一扬,将被横向线条的参数——一个L/H的比值6.9给擦了个干净。
接着他将粉笔往粉笔槽里一放,转过身对罗时钧说道:
“时钧,你们计算这个膨胀面比值的时候,是不是用了外罩面的隔离段高度作为了除数?”
罗时钧顿时一愣,下意识答道:
“没错。”
钱五师眼下露出了一丝果然如此的神采,轻轻摇了摇头,对罗时钧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喜欢走进不科学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走进不科学泽雨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