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到临头,以秦王的杀伐果决,应该早就已经下定了决心。
故而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断,并排兵布阵安排手下人各司其职、完成玄武门之变,倒也算是一种十分符合情理的展开。
如果是一个没看过相关史料的人,可能压根不会觉得这段内容有什么不妥。
但李鸿运是看过史料的。
史料记载,在玄武门之变真正发生之前,有一段“众府僚力谏秦王”的戏码。
一向杀伐果断的秦王在如此紧要关头却犹犹豫豫、推三阻四,完全没有平日的勇武果敢之风,而他的手下个个心急如焚、拼命苦劝,甚至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给秦王看。
如此折腾了许久,秦王才最终下定决心。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一种可能,更有可能是历史的真实?
李鸿运的目标是尽可能复现真实的历史,这一段虽然看起来不会对结果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却有可能影响这个事件的完成度,导致通关失败。
所以,即便是一个看似不那么重要的细节,李鸿运也得仔细斟酌一番。
考虑许久之后,李鸿运让时间稍稍倒转回去,还是让众人上演了“力谏秦王”的戏码。
他这么做,当然不是照抄史料,而是结合当时的情景深入分析了一番。
很多人在解读这段史料的时候,往往会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史料有问题。如果秦王当时表现得特别迫不及待,那显然不符合他“重视兄弟感情、迫不得已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内心十分矛盾挣扎”的圣君人设。
所以,后来的史官故意编了这么一段情节。
第二种,认为秦王虽然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但内心中确实还是对太子有兄弟之情的。在战场上他虽然杀伐果断,但那毕竟是对敌人,而此时他的矛头是自己的兄弟和父亲,出现犹豫也是人之常情。
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
而李鸿运觉得,这两种看法应该都不是真相。
秦王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杀伐果断,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此时的处境。所以,被感情所左右,虽然可能是影响因素,但绝非决定因素。
但这一幕戏码应该是确实发生过的。
李鸿运觉得,秦王之所以要这么做,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当时的大环境要求他必须做这样的表演。
就像古时候太子被禅位的时候,一定要再三推辞,以示对父皇的尊重。而即便是权臣篡位,都已经完成了加九锡的标准环节,在真正被推举为皇帝的时候,也要再三推辞。
本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喜欢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