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完全可以简化这个过程,用车床在陶泥板上一排一排的打孔。分为深孔和浅孔,每两个孔之间的距离都很均匀。
每两个浅孔之间凿一道凹槽,这样子浇铸的时候它们可以被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两头带孔的金属片。
深孔和浅孔打在两块不同的陶泥板上。
深孔的深度需要保持一致,这通过对车床的调整可以做好。
有些微小的出入也不要紧。
浅孔两两的距离应该保持一致。他全靠眼睛进行处理。
这样子工作效率很低,制作出来的成品也很不标准。
制作的时候觉得金属片的两端没有必要做成圆形的,即使做成圆形的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
于是又改成方形的。
而且是用砂子制作模具。
一个样品,向一框沙子一压,形成一个凹坑,对着凹坑进行浇铸就行了。
那么短金属圆柱应该怎么处理呢?它的两个底面圆心应该带有一根凸起的柱子。
想了半天,觉得还是用翻砂法进行铸造比较好,一个铸造出两个,两个铸造出四个,四个铸造出八个。多来几次就行了。
越发觉得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金属片也可以采用这种做法。
它们既然是链条上的部件,那就应该非常结实。
用翻砂法铸造出来的零件都非常粗糙,需要进行打磨之后才能使用。
但是链条的零部件没必要做的那么标准。
先做好两个金属片、一个短圆柱。
它们都很小,为了尽量提高铸造的精度,所以这次采用了非常细的砂子以及很小的木框。
把湿砂子在木框中压紧。
把模型放到一框沙子的顶部,另一个框坐在这个框上。压紧。
取下上面的框,取走模型。把上面的框重新坐回来。
中间的凹坑的形状就是零件的形状。
通过做好的洞眼向里面灌入钢水。
冷却后就成形了。
钢水是从炼钢炉中取出来的。
铁炉村拥有马林带来的炼钢技术。
刚铸造出来的东西要进行打磨,直到形状符合要求,再拿去继续用翻砂法来铸造更多。
别的事情都停下了。
他知道自己现在做事效率非常低。
但是想提高效率,就是得从这些琐事做起,反复的做,最后找到好办法。
现在他并不会用机器大规模制作任何东西。
机械化对他来说有点太复杂。
连用机器纺织的技术他都没有搞定呢。
但是他觉得多花功夫是可以搞定的,不要着急。只要坚持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经验和手艺都会提高。
这种做法非常麻烦,既耗时间,又耗费精力。
还伴随着失败与希望。
最麻烦的一环是对铸造好的零件进行打磨。
一个一个都进行比较和打磨。
一个大约需要三到五分钟打磨。
五百个需要两千多分钟。
只是打磨这一环就需要三天多。再算上倒模等待的时间,他被搞的焦头烂额。
这几天他就住宿在车间里。
除了睡觉和吃东西,都是在忙碌这件事。
一个车链子的制作就这么吃力么?
是的,在加工技术非常弱的情况下,制作它就是这么吃力。
至于怎么提高生产效率,现在的他是找不到门路。
他手上这辆自行车只是样品,是这个世界的第一辆,不管用多么麻烦的法子,只要能够做出来就好。
这件事确实有难度,所以他加工的非常慢,过程中不停的出现各种意外,导致几个钟头的努力都白费了。
强行控制住自己的心理,不管发生了啥,只管认真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越是努力越好。
‘二蛋’过来提供一些帮助。
‘巧手’则是在木工那边有很多任务,不能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