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克凡窃取湖广,终成朝廷心腹大患,孙可望自云贵出兵,夺取四川之后也立刻攻打湖广,可见湖广乃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军若能占据这里,就能毁掉汪克凡的根基,把孙可望堵死在云贵蛮荒之地,所以武昌不能不救,孔有德和尚可喜也不容有失,本王打算调谭泰前去河南,再从直隶、河南抽调三万八旗和绿营助战,诸公以为如何?”
多尔衮斜靠在病床上,两排八旗勋贵和文武大臣站在他的床前,商议军国大事。
这几年来,清廷被楚军拖着一直不停的打仗,穷兵黩武,国力唯艰,本来应该休养生息,暂时不能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但是多尔衮这次“联明讨贼”,还是得到了清廷上下一致的支持,就是因为他的目的是要恢复漕运,是要改善北京城里满洲人的生活条件,所以大家勒紧裤腰带也要表示支持,现在多尔衮突然要转变战略方向,把主力调去湖北抢地盘,大家都从心底一百个不同意。
如果不能恢复漕运,干脆就撤兵吧,在场的文武大员中,很多人都觉得现在摊子撑得太大,满清已经力不从心,还不如收缩防守,让吴三桂、谭泰,还有孔有德、尚可喜和屯布儿他们都撤回来,既能省下大批的军费,还能确保黄河以北的安全,然后坐观西军和楚军一决雌雄,等待局势出现转机。
更要命的是,这一仗不但越打越大,前途叵测,多尔衮现在还准备调直隶的兵马参战,把最后一点看家底的老本都押上去了,将来胜负如何先不去说,万一首鼠两端的吴三桂反戈一击,或者山西、山东等地的抗清义师又死灰复燃,朝廷都无力镇压。
太冒险了!
我们不同意!
这些八旗勋贵和文武大员都默不作声,用沉默表示抗议。
“既然大家都不反对,那就这么定下来了。”多尔衮对他们的想法心知肚明,病体沉重不愿和他们多废话,干脆一锤定音,看到众人欲言又止的表情,又冷冷说道:“我只有一句话要提醒诸位,自古有南北对峙的,却没有偏安一隅的,我大清若是失了锐气,将来欲求偏安河北也不可得,会像南宋的大金国一样灭国的。”
今天你可以放弃湖北,放西军进占河南,明天就可以放弃河南,放西军进入直隶,再往后,就是放弃北京,退出关外,回到奉天,但是到了那个时候,谁敢保证汉人不会追杀到关外,把满清赶尽杀绝?
多尔衮用他的权势和威望压服不同意见,调遣谭泰的三万八旗兵,会同直隶等地兵马,从河南南下,赶往湖北。
战局至此,战役的重心逐渐转到湖广。
东线的吴三桂打打停停,主力一直按兵不动,楚军忙于湖广战事,在江淮一带收缩防守,和吴三桂默契的形成了对峙,万马齐喑中,老秦军的张勇、赵良栋成了唯一一抹亮色,他们的部队敢打敢拼,在泗州一场恶战,击败了焦琏的北伐第三军,捷报传到北京,又是全城欢庆。
焦琏的北伐第三军是小脑袋戴大帽子,名义上是一个军,其实只有一个师的兵力,但他到底是正牌的楚军,而且普通人只知道他是一个军,并不深究他有多少兵力,堂堂的一个军竟然被张勇和赵良栋击败,极大的鼓舞的八旗子弟的信心和士气,张勇和赵良栋也因此被称为一时名将,受到满清的大力嘉奖。
张勇和赵良栋,再加上同样属于后起之秀的孙思克、王进宝,“河西四将”的名声不胫而走,在绿营中甚至有一种说法,八旗兵现在已经不行了,河西四将和吴三桂的部队才是我大清的国之柱石。
多尔衮深有同感。
他也感觉八旗兵一天不如一天,一代不如一代,以后满清打江山,可能要更多依仗汉人军队,所以他对“河西四将”非常重视,有意把他们打造成一个典型,短短几天内连下三道圣旨,加官加爵,以示恩宠,又把老秦军的地位提高了半格,名义上还受吴三桂节制,但是同时也可以直接接受清廷的命令。
“唉——我吴某人自从剃发从龙,对大清一向忠心耿耿,这几年率三军将士浴血奋战,冲锋陷阵,不避艰险,没想到朝廷还是拿我当外人,多尔衮玩的这一出,无非就是大小相制嘛,真是班门弄斧。”吴三桂很是不满,在手下心腹面前大发牢骚:“老秦军既然这么能打,本王也不能耽搁他们的前程,罢了,就让他们去给安庆解围吧。”
吴三桂以退为进,干脆对老秦军全部放权,还顺着清廷的心意,派他们前去救援屯布儿。
焦琏的阳朔兵在南京会战后才加入楚军,撑死了就算二线部队,和楚军的主力根本没法比,张勇和赵良栋打败他的一个师,尾巴就恨不得翘到天上去,也罢,本王就顺势再捧你们一把,把你们真的捧到天上去,然后爬得高,摔得重,早晚得在楚军那里碰个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