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军队屯田这件事情,是之前向枢密院已经禀告过的,并且也得到过枢密院的同意,不过上峰可没有想到,王彦的屯田竟然能够做到如此的程度。王彦的八字军可不是后面的二线军队,他们是实实在在顶在最前线的军队,能够做到现在这样的屯田的程度,确实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其实在两、三年之前,秦桧刚刚回到大宋的时候,就已经在建议南边的二线军队,要开始进行屯田。这样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屯田所在地的军费开支,同时也能够使得国家供养得起更多的军人,同时还不会减少太多的战斗力,绝对是一举数得的好事情。因为王彦主导的这次丰收,使得赵构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之前秦桧提过好几次,但是被自己一直压下去的屯田,原来真的能够起到作用,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军费开支,赵构真的开始打小算盘了。对于赵构来说,他最感兴趣的是,屯田能够使得军费的开支下降很多,尤其是各种粮草的供应上,能够为国家节省很多的资源,如果从后方运到前方,将会消耗极大的人力和物力,以及中途各种粮食的损耗,这都是无形的损耗,而且还不是小数目。赵构还忽然想起来之前,秦桧跟他说过屯田的事情,只不过秦桧所说的屯田,主要集中在后方的二、三线军队的身上,这些军队如果能够进行屯田,并且得到一定的产出,相当于是他们自己在养着自己,这也就不需要朝廷对他们进行什么太多的供给了。赵构从头到尾想到的,也只是类似于这样的经济账,他从来没有想到屯田有可能会带来的其他的影响,又或者是在检验屯田的时候,有可能会发现的问题。但是秦桧从最开始提出屯田,可不仅仅只是为了节省军粮,因为越往后,大宋的经济将会越好,现在大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经济发展的成效,连续两年丰收,产量不断的扩大,荒地开垦数量,也因为有利的政策导向,在不断地扩大规模。如果说再过几年,能够一直维持现在的势头,以后就算是浪费粮食,应该也能够保证军队粮食的供给,倒是真的不需要屯田。秦桧提出屯田的时候,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实际上是削减二线部队的人数,以及发现在二线部队之中,有可能大量存在着的,虚报人数吃空饷问题。在宋朝建立之初的军队,其数量都是实属,也就是基本上都是满编制,没有吃空饷的情况,或者说吃空饷的人数极少。但随着宋朝朝政混乱,政治**,宋朝军队的编制出现了名不副实的情况,也就是俗称的“吃空额”,而且是愈演愈烈。譬如宋神宗时,禁军兵籍管理弊窦丛生,“揭去旧数而不存按检”,以致“兵数皆无籍可考”,为军官隐瞒虚报兵员和吃空饷提供了便利,士兵死亡不注销、逃亡不下编,兵额有缺不招填,“因致边兵日少”。到宋徽宗时,此风愈演愈烈,《文献通考》说,崇宁年间,仅熙河路士兵逃亡几达四万,然“将副人员坐视故纵而不问”,目的就是为冒领军饷。徽宗以后宋朝军队的**,几乎已经是无可救药,在西北地区跟西夏军作战的军队,还是比较好的编制,也是唯一能算是军队的,军队实数大概是编制的七成。在中原地区及其他国内驻扎的军队,这些地区军队的数量只有编制的一半,或许你会说还没有太糟糕。然而宋朝的江南地区的军队,就达到了令人无法形容的境界,实数只有编制的一成至两成,可见宋军**的程度已经是无可救药了。这里要特别说一下的,就是刘光世这个家伙,其麾下军队的情况,之前有可能需要面对金国人的时候,他还收敛一些,至少保证自己军队有三成左右实际上的人员编制。现在很明显,大宋已经不太需要他的人马在前线了,反正也是逃跑的军队,在前方驻扎只会给自己的人捣乱。所以自从他的人马调到了江南,刘家军唯一的作用,就是在江南一带,用军队保持地方治安,并且防范已经不太可能发生的百姓叛乱。原来隶属于他军队的王德和杨沂中两人,算是他军队之中相对比较有才能的,而他三成的实际编制中大部分,也隶属于这两人的队伍,他们的军队以前能够保证实际人数,占到整个编制的七成左右。另外的那三成空缺也不是他们自己想要如此,是因为刘光世的要求,他们不得不这么做,作为刘光世的手下,就必须要听上峰的命令,他们能够坚持一定的实际战斗人数的比例,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其实这还真的不能够怪王德和杨沂中两人,为了讨好自己的上司,做到这样的程度已经极为不易。要知道在明朝的时候,吃空饷一样极为普遍,这也是上万明国的军队,打不赢几百倭寇的原因之一,因为倭寇面对的根本就不是上万明**队,甚至只是临时征召起来的几百农兵,能够打赢倭寇才怪(这里不讨论真倭、假倭的问题)。就算是民族英雄戚继光,他的戚家军一样有吃空饷的情况存在,为了什么?为的还不是向上行贿,贿赂胡宗宪、徐阶,以便能够得到更多的武器、装备。之前本来说要进行屯田,有可能会有人过来清点人数,刘光世还稍微有些惧怕。只是这两年时间内,他的军队就像被大宋遗忘了一样,只是按时拿着军饷,这就让他变得更加胆大了,现在他军队之中的实际人数,或许只有一成左右。屯田这件事情,秦桧之前就已经跟李纲和李回、李光等人一起商量过,不只是要落实屯田的事情,还必须要彻查大宋军队之中吃空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