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85年,回到齐国后的公子小白,在国氏、高氏两大世袭上卿的全力支持下,最终成功当上了齐国国君。 这便是春秋江湖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直到齐国新君继位的消息传到鲁国,公子纠这才懊悔不已,鲁庄公更是当场气得摔了杯子。 鲁庄公一心想把公子纠扶上齐国的国君宝座,这不但可以稳固齐鲁两国关系,自己凭着对公子纠这份功劳,以后肯定可以从齐国身上捞到大把好处。 结果吃了个闷亏,让公子小白捷足先登了,这让他怎么肯甘心? 好啊,你个齐国,居然忽悠咱鲁国,说什么迎立公子纠,现在即位的却是公子小白! 搞阴谋诡计搞到寡人头上来,寡人就给你点颜色看看! 鲁庄公要给出的颜色,就是起兵讨伐齐国。 文姜见儿子如此莽撞,叹了口气,道: “国君万万不可。齐国国君之事,本就是齐国内部之事。国君未定,鲁国尚可努力。 现国君既定,且已经得到齐人拥护,国君应立即遣使朝见,予以祝贺,以符礼仪。 讨伐齐国,必使齐鲁两国从此交恶,鲁国无宁日矣。” 但鲁庄公哪听得进? 鲁庄公还认为,此时齐国新君刚刚即位,国内人心不稳,若不抓紧机会武装干涉一把,那公子纠就再也没有希望了。 公元前685年,鲁庄公不顾文姜的反对,亲自带着公子纠、管仲等人,发兵教训齐国。 齐国刚经内乱,才立新君,听说鲁军来犯,顿时紧张了。 但齐国毕竟是大国,且有大把人才,你鲁国既然来犯,那就迎战吧。 齐桓公亲率齐军迎战了,在当时春秋名将王子成父的建议下,齐军兵分左中右三军,齐国上卿高傒率左军,上卿国懿仲率右军,齐桓公亲率中军,出都城临淄迎战。 此时鲁庄公已经起兵,兵分两路,左路由鲁庄公亲率,大夫梁子为车御,曹沫为车右。 右路由公子纠率领,管仲为车御,召忽为车右。 大军出鲁国,直达齐鲁边境的乾地。 乾地,今山东青州。 乾地有一河名为时水,据说时水每半年干涸一次,所以乾地亦称乾时。 此时,时水正是干涸季,乾时地域平坦,倒不失为两军决战之地。 鲁庄公得报齐军已经出动,正向乾时进发,便命人扎寨安营,以候齐军。 管仲对鲁庄公道:“主公,齐国新君刚定,人心不稳,宜速战速决。大军直接列阵即可,何须安营扎寨?” 鲁庄公,心道:“当初如果你将小白给杀了,什么事都没了。现在却来教寡人如何行军打仗? 速战速决,怎么个速法?难道就这样直接杀奔而去?” 嘴里却道:“不可。如今寡人率军侵入齐境,乃齐人失信,故师出有名。率有名之师,万不可行违礼之事。 传令下去,扎好营寨,架好战鼓,择日与齐军决战!” 管仲叹了口气,在管仲的眼里,打个仗,无非就是想方设法将敌军击败。 如今,敌军正往此处赶来,鲁军只消早早列阵,待敌军列阵未毕时突然发起冲锋,定可一举击溃敌军。 但管仲也知道鲁庄公的意思,两国交战,按礼就应该先双方列阵,再是擂鼓进军,直至一方溃败。 唉,也难怪鲁侯,毕竟鲁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大周王朝宗邦诸侯。 齐军终于到了,见鲁军已经扎营,齐桓公也吩咐下去,安营扎寨。 你们好了没有?好了的话,那寡人就擂鼓进军喽。 鲁庄公的战役思路是这样的:两军都列完阵,双方再派人舌战,派人致师挑战,然后擂鼓进军,直到一方溃败! 这是中规中矩的战役模式。 鲁庄公等着,他等着齐桓公派人前来舌战。 所谓舌战,就是阵前互相质问,一个问:为什么要来打我们? 另一个答道:你们犯了什么什么的错,有什么什么的罪,故该打。 然后一个又摆事实讲道理,有时会说,你们弄错了,事实不是这样的。如此这般如此那般讲一通。 另一个如果觉得对方确实有道理,那就回来对主帅说:老大,这事咱弄错了,要不就不打了,回去吧。 如果觉得对方根本就是狡辩,那就回来对主帅说:老大,打死他丫丫个呸。 或者被讨伐方直接认错:对不起,这事确实咱有错,现在认错道歉,如何?要不,就别打了? 如果讨伐方觉得对方态度诚恳,认错及时,就提点要求,然后双方盟誓,班师回国。 如果讨伐方觉得对方虽然认错,但这个错确实比较严重,不能随便放过,那就打一顿。 当然,这种打一顿,极有可能被反杀。 被反杀又怎么了?春秋时代,不就讲究一个名节甚于生命么? 有时,想想春秋早期的战役,就觉得好笑。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有许多演义、小说,将春秋早期的战役描写得精彩纷呈至极,令人拍案叫绝。 但大部分都是虚构杜撰的! 至少,在中原一带,战争的套路就是鲁庄公想的那样,列阵对峙,互相舌战,致师挑战,擂鼓冲锋,取得胜利。 绝对没多少阴谋诡计的,或者说战法运用的! 因为,这是贵族战争,是爷们与爷们的对决! 这种纯爷们的对决,最关键的是讲一个士气,在士气被完全激发前提下的勇气渲泄! 当然,既然是贵族战争,那就首先交战双方都得是贵族。如果一方不是贵族,而是蛮夷戎狄,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秦国与西戎的,晋国与戎狄,齐鲁等国与东夷,还有楚国本就是荆蛮地域,那大家就要靠灵活多变的战法去打仗了。 齐国与鲁国的这一仗,那是典型的贵族之战。 既然是贵族之战,那当然得用完全符合战争礼仪的那一套。 战争礼仪是当时礼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定很多很细。 如不得使用阴谋诡计,不得过度追击溃败的敌军,不得对受伤的敌军士兵痛下杀手,不得伤害未成年或者发须皆白的老年敌兵。 还有,如必须优待俘虏,特别是大夫级别以上的敌军将领等等。 基本上,春秋早期的战役,那都是国君亲自率军作战的。 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君在,士气肯定非同一般;二是基本没风险,大不了被俘,无非就是拿出赎金赎回或者满足对方条件即可。 所以,史料很少记载,列国诸侯国国君战死沙场的情况。 但与戎狄蛮夷武装作战则不一样,那些个不讲礼的自然会痛下杀手,春秋也有记录国君战死的情况,如卫国国君卫懿公。 当然,意外情况也肯定有,比如摔死、中流矢而死等。 好了,闲话不扯了。反正,齐鲁乾时一战,就在鲁庄公的设想中开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