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三思而后行的季孙行父无疑是很郁闷的。 在这场鲁国政变中,鲁宣公无疑是躺着获大利的。他从一介庶长子的身份,一跃而成了鲁国国君。 公子遂则是靠着自己的谋略,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将自己以及自己的东门家族建设成为鲁国最有势力的人和家族。 遭受重大打击的,是三桓家族中的叔氏家族,叔氏家族的旁支叔仲氏家族随着宗主叔仲彭生被杀导致家族没落。 孟氏家族因为先前公孙敖的胡作非为,给孟氏家族带来的负面影响现在仍旧存在,是三桓家族中最落泊的家族,此时暂时可以不去理会。 那三桓家族中最强劲的季氏家族呢? 貌似季氏家族是现任国君鲁宣公上位的坚定支持者,但宗主季孙行父的内心是痛苦的。 秉承忠君爱国思想的季孙行父恨透了公子遂,小心谨慎的他更不得不重点防备公子遂! 但不管如何,此时的鲁国国君换人了,鲁国的春秋风云已经将鲁文公时代翻页了。 现在,是鲁宣公时代了。 依照惯例,我们得为鲁宣公介绍一下此时的春秋江湖局势。 首先当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大周王室,此时是周匡王当家。 周匡王自公元前613年接过周顷王的班即天子位,已当了五年天子了,在位期间几乎无所作为。 并且,周顷王将于明年,即公元前607年驾崩,这里我们就一笔带过了。 对鲁国来讲,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就是晋国和齐国。 先说晋国,仍旧是春秋江湖第一号强国,也是中原诸侯联盟盟主。 只是晋文公、晋襄公两位英明神武的晋侯先后去世,晋国此时的国君是玩世不恭的晋灵公。 前面我们提到过了,晋灵公差一点当不成国君,最终靠母亲穆赢一哭二闹三上吊,总算勉强当上了国君。 在这个立谁为国君的过程中,晋国公卿大夫们起了严重的矛盾。 最终强势的中军元帅赵盾在权力斗争中完胜,而晋国的功勋元老家族狐氏家族消亡。 内部权力斗争让晋国受伤不轻,更要命的是,晋国此时已经是严重的君臣不和状态。 中军元帅赵盾虽然强势,但慢慢长大的晋灵公本就对赵盾生着恨,所以也有意无意地钳制着赵盾的正常执政,这让晋国内耗更加严重。 内耗的结果是更严重的权力斗争。 与此前的卿大夫之间的权力斗争不同,此时晋国的权力斗争是国君与执政上卿之间的斗争,最终居然导致了晋灵公杀赵盾不成反被赵盾的支持者反杀的流血冲突。 正因为晋国内部权力斗争严重,所以一时无暇顾及中原诸侯联盟事务,根本不能替天子行道,主持江湖道义。 这也就有了在齐国居然几次三番侵略鲁国,讨伐曹国,戎狄也居然敢侵入大周王朝京畿重地等大事发生的情况下,晋国既没有实质性的对齐国予以惩戒,也没有及时出兵拱卫周王室等有效措施。 而鲁国居然出了杀嫡立庶这样的大事,晋国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不想管。 这让南方大国楚国有了可乘之机。 此时的楚国国君正是那位强悍的楚庄王,在不久的将来,楚国将成为鲁国最重要的外交对象之一。 鲁宣公同志,你得注意这个大国了。 对鲁国来讲,对楚国印象最深的无非就是曾经跟着齐桓公讨伐过楚国,那时楚国国君是楚成王。 齐桓公组织了包括鲁国在内的八国联军讨伐楚国。 结果这场南北对抗大战并没有打起来,楚国认了个怂,就不了了之了。 但楚国并没有真正服过什么中原诸侯联盟,此后不断挑衅,南征北战,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多次进犯中原。 直到晋国出了个晋文公,在城濮一战中将楚国击败,总算压制了楚国的扩张。 但中原诸侯联盟从此面临着两大敌人的挑战,即传统的四方戎狄蛮夷和南方大国楚国。 现在你晋国内部权力斗争成这个鸟样,根本无暇对付楚国,那楚国能放过这大好机会吗? 对中原诸侯来讲,更要命的是现在的楚国国君是楚国历史上最牛叉的国君之一,楚庄王。 楚庄王少年即位,经历了三年不鸣的沉沦期,终于于公元前611年即23岁时强势崛起。 楚国先是平定了国内大家族的叛乱,再是平定百濮之叛,然后是灭了强大的庸国,结盟秦国、巴国! 再东进淮水,北服陈、蔡等国,牢牢掌控南方诸国,顿时风光无限,史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公元前610年,宋国发生了大事,国君宋昭公被大臣弑杀。 由于晋国是江湖盟主,这种弑君的事件是肯定要管的,于是晋国纠合各国诸侯讨伐宋国。 宋国的反抗非常有效,他们没出兵,但出了很多钱给晋国。 于是,晋国找了个理由,解散了讨伐大军。 晋国越来越腐败,这个中原诸侯联盟盟主越来越不象话,这让整个中原列国诸侯都心生不满。 其中最不满的,当然是素有中原小强之称的郑国。 郑国本就是楚国的铁杆兄弟,城濮之战后才不得已跟了晋国。 二十多年来,郑国对晋国一直是小心翼翼侍候着。但晋国对郑国总是横鼻子竖脸的,这让郑国真的很失望。 随着楚国再次崛起,以及晋国这个中原诸侯联盟盟主实在是不称职,郑国终于有意要脱离中原诸侯联盟,加入楚国为主导的南方军事联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