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此时的苌弘,身份上讲是周敬王的卿大夫刘文公家臣,一位知识渊博的思想家。 老子向孔子介绍了苌弘,孔子听说是大名鼎鼎的苌弘先生,不由肃然起敬。 三杯两盏酒下去,千言万语话上来。 孔子谦恭问老子道:“弟子此次赴王室,幸遇先生,如今弟子有诸多疑问,还望老师不吝赐教。” 老子很喜欢这个执意要拜自己为师的孔子,他喜欢孔子的谦逊有礼,喜欢孔子的勤奋好学,喜欢孔子所追寻的礼乐教仪。 老子至今还清楚地记着,那一年他去鲁国巷党帮助一朋友主持丧礼,当时有一位少年,主动来帮助自己打下手。 这位少年,正是孔丘。 老子当场考察了一番孔丘,惊喜地发现孔丘虽然是一介少年,但对于丧礼知识已经非常精通了。 老子向朋友推荐了孔丘,在朋友的同意下,这次丧礼由少年孔丘为主持,老子从旁协助。 孔丘又惊又喜,他凭着自己掌握的丧礼知识,按部就班主持着丧礼,一板一眼,毫无差错。老子非常欣赏孔丘。 这一天,正是下葬之日。孔丘指挥着送葬队伍前往墓地。 突然,原本艳阳高照的天气暗了下来,大家抬头一看,太阳正被一团黑影遮住,天色越来越暗。 原来,发生了日食。对于日食,人们当然都很清楚,太阳被挡住了,天色变暗了。孔丘并没有因为日食而忙乱,他命令队伍继续进发。 突然,身后传来了老子的声音:“仲尼,快命人将灵柩靠路右边停放,大家止住哭泣,静观后变。” 孔丘大惊,他知道自己哪里弄错了,立即吩咐按老子先生所言,大家暂时停灵,任何人不得哭泣喧哗。 过了一会儿,日食现象消失。 孔丘看了看老子,老子点点头,指示孔丘继续完成丧礼。 一切都没有问题,孔丘最终顺利完成了这次丧礼主持。 回来后,孔丘去见了老子,谦恭问道:“请问夫子,为何灵柩出发后,遇到日食,不继续前行呢? 依礼,送葬之时,灵柩不得后退。再说,日食天象,不知会持续多久。丘以为,与其停灵,不如前行,以求快点完成下葬。” 老子摸了摸孔丘的头,微微一笑,道:“这是有讲究的。诸侯朝见天子,日出而行,日落前须觅地而憩,还要完成对随行庙主的祭祀。 大夫出使列国,亦是日出而行,日落前须觅地而憩。灵枢不可在日出前出殡,亦不可在日落后出殡。 那些披星戴月急急赶路的,往往是罪人逃亡,或急着奔父母之丧者,意味着不祥或有危险。 刚才日食,天地昏暗,也许天空就会出现星星。此时继续行进,就意味着披星戴月赶路了。 君子行事依礼,仲尼你作为此次丧礼主持,切记万不可有给人不祥之感。” 当然,当时老子只是到鲁国客串一回,孔丘也仅仅是一介少年,虽与老子有过那次合作,但并非正式拜老子为师。 那次得到老子关于日食时如何主持丧礼的指点,使孔丘不但在主持丧礼方面造诣更深,也使他名声大振,此后获得了更多的主持丧礼的机会。 远在王室守藏室的老子,自然也对慢慢成长起来的孔丘许多事有所耳闻,对孔丘自然非常赏识。 当然,老子也发现了孔子的一个巨大问题:对世道的追求,太过于理想化了! 此时,老子见孔子虚心求教,掂须问道:“不知夫子欲问何事?” 孔子道:“丘喜好音乐、礼仪,然所学不精,故请夫子不吝赐教。” 老子摆摆手,道:“一切礼乐,均在馆藏,相信夫子已有所学。聃之所学,尽此中,但凭夫子自己理解。 不过,关于礼乐,书中所载,远不及亲自经历。聃乃一介书生,毫无实践经验。眼前这位苌弘先生,可值得夫子相询。” 孔子如醍醐灌顶,忙转而向苌弘深施一礼,道:“请先生不吝赐教。” 苌弘哈哈一笑,道:“喝酒就是喝酒,谈什么礼乐?来来来,老夫敬仲尼一杯。” 孔子不由有些窘迫,老子掂须亦笑道:“夫子不必多想,苌弘先生之意,明日将带夫子实地参观考察,亲身经历相关礼乐哩。” 孔子这才大喜,忙起身施礼相谢。 当晚,老子、苌弘、孔子和南宫阅饮酒笑谈,尽兴而归。 第二天,苌弘果然来邀请孔子,与孔子并车而坐。 第三天,路上,苌弘向孔子介绍了夏商周以来的各种乐律和乐理,并一一回答孔子所问,使孔子获益良多。 接下来几天,苌弘带孔子参观王室的乐室、教室,让孔子亲眼所见王室贵族子弟学习的情况,考察大周王朝几大祭祀场所以及相关流程,并实地走访了几处庙会场所,详细讲解了相关礼仪。 孔子大为感动,他向苌弘长拜致谢,道:“丘今番得幸遇先生倾心相授,获益匪浅。回去后,自定细细消化,并向弟子们认真传达,努力推广王朝乐礼。” 根据南宫阅的行程安排,孔子这次洛邑求学之行圆满结束了,老子亲自送行。 老子与孔子并坐一车,对孔子道:“聃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聃非富贵之人,自然无财相送。但自认为能坚持仁义,故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慧之人陷入险地甚至有性命之忧,往往在于喜欢议人之非。善辨之人陷入险地甚至有性命之忧,往往在于喜欢揭人之恶。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切记切记。” 孔子顿首谢道:“夫子之言,乃金玉良言,丘一定谨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