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孙斯和仲孙何忌一开始还以为阳虎是好意,但后来得知卫国居然非常气愤,甚至有意出兵追击鲁军,这才知道上了阳虎的当。 但在明面上,阳虎有问题吗? 没有,再加上季孙斯被阳虎牢牢把控着,季孙斯又气又怕,仲孙何忌则下定了决心,与阳虎周旋到底! 但你仲孙何忌仅掌握了鲁国两军中的半军,阳虎牢牢控制了一军。叔孙州仇看来比较谨慎,不敢与阳虎对抗。 那你仲孙何忌又能折腾出多少浪花来? 公元前504年夏,在阳虎的授意下,季孙斯被派往晋国献捷。 我们知道,原本献捷是诸侯列国战胜了戎狄蛮夷后,将俘虏和战利品的一部分去献给天子,一是报喜,二是尊王,三是展示自己的功绩。 到后来,诸侯列国战胜了戎狄蛮夷,将俘虏和战利品的一部分去献给盟主或其他同盟国,一是展示自己的功绩,二是加固同盟关系。 这些,都是一种“战胜了外敌而献捷”,献的都是针对戎狄蛮夷得来和战利品和俘虏。 再到后来,诸侯列国战胜了非戎狄蛮夷的诸侯国家,也开始将战利品和俘虏献给盟主或其他同盟国,以展示功绩,加固同盟关系。 这个性质就变了,是一种“无论战胜的是自己的兄弟甥舅国家还是戎狄蛮夷这样的外来敌人就献捷”。 用孔子的话讲,是礼崩乐坏! 由于战斗力低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来,鲁国很少在战场上露脸,很少搞什么献捷这样的事。 现在打了胜仗,阳虎提议献个捷,有问题吗? 没有。季孙斯想也没想就带着郑国俘虏和战利品去了晋国。在季孙斯看来,这完全是一趟美差。 阳虎又笑了。 鲁国是最讲礼仪的诸侯国家,但如今战胜了自己的同姓诸侯郑国,居然也拿着同姓兄弟的俘虏和战利品去晋国献捷,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鲁国在季孙斯这样的执政上卿领导下,已经完全不讲礼了。 这对整个鲁国的士大夫阶层来讲,几乎是不可接受的! 而阳虎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在士与大夫这两个层面,如果说大夫是属于上级阶层,那士则属于下级阶层。 大夫的力量越来越薄弱,来自士一级的力量将越来越强大。 甚至,阳虎还认为,士以下的平民阶层是更值得重视的重要力量! 自己也好,兄弟阳越,还有公山不狃等人,都是士而已,但现在都是鲁国政坛上的重要势力。 士级阶层和平民阶层,就是基层。 欲行大事,必须得有这些基层力量的拥护! 仲孙何忌感觉出了哪里不对,但他没有阳虎那样的深谋远虑。他只是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了,自己必须要与季孙斯策划除去阳虎! 有的想法真的很危险。 仲孙何忌认为,凭眼前三桓自身,已经很难压制阳虎了。 那就得去依靠外部力量,晋国这样的外部力量无疑是最关键的。 仲孙何忌决定由自己代表鲁定公赴一趟晋国。 理由很直白,进一步加强与晋国的同盟关系,让列国诸侯都看到鲁国是如何坚定跟着晋国走的决心。 你阳虎再怎么折腾,如果没有晋国对你的支持,那你就折腾不起多少浪花来! 阳虎确实失算了。 因为这一次,仲孙何忌使了个心眼。 仲孙何忌特意放出风去,说晋侯对夫人尤其宠爱,如果鲁国能够攀上晋国君夫人的关系,那今后就能得到晋国的庇护。 阳虎迅速抓住了这个信息,他分析来分析去,认为历代晋侯确实很看重这一点。 想当年,齐国频频侵犯鲁国,鲁国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去走晋国卿大夫的关系。 谁料齐国走了晋国太后的关系,很快就压制了鲁国的外交努力。 不管如何,与晋国君夫人是得搞好关系。 阳虎建议仲孙何忌亲自赴晋国一趟,带上大把的财物去问候晋定公夫人。 仲孙何忌故意装作很为难的样子,他对阳虎道:“季孙已经在晋国聘问了,不应该一前一后派出两位卿大夫赴同一国聘问吧?” 但阳虎坚持必须由仲孙何忌出使晋国。 阳虎的理由很直接:“季孙在处理外交事务方面的经验不足,他一定不会考虑到既要尊重晋侯,加强与晋国卿大夫们的联系,又要尊重君夫人。 这一次,借鲁国对郑国用兵取得胜利,为晋国夺得匡邑之际,多管齐下,将晋国事奉好了,这符合鲁国的国家利益。” 就这样,仲孙何忌赴晋国聘问。 一前一后派出两个卿大夫出使同一个诸侯国,这在春秋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晋国国君晋定公夫人当然很欢喜,晋定公也很高兴,晋国人也认为鲁国对晋国的忠心到了极点。 只是,在礼仪上,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晋国到底是分别按卿大夫规格接待这两位鲁国卿大夫呢,还是就一次性同时按规格接待? 晋国的卿大夫们讨论了好久,最后决定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由,同时接待季孙斯和仲孙何忌。 季孙斯和仲孙何忌早就私下里相会了,并就接下来三大家族进一步团结协作,将全力对抗阳虎作了深入交流。 季孙斯和仲孙何忌认为,首先得从晋国身上着手,将鲁国的情况详细向晋国报告。 对季孙斯和仲孙何忌来讲,这其实是很丢脸的事,鲁国堂堂一侯爵大国,居然让一介家臣实际控制? 在国内没办法当孙子,但在国外必须要将面子给摆足。这是基本套路。 讲具体一点,就是在晋国先作作飚,再提提要求。作的飚,就是对晋国这样的安排非常不满。 负责具体接待季孙斯和仲孙何忌的是晋国中军元帅、执政上卿范鞅。 范鞅见两人不高兴的样子,也有点不好意思,因为他根据六卿会议决议,将这两位鲁国卿大夫一并安排享礼。 范鞅对季孙斯道:“大家都很忙,寡君是一位务实的国君,两位就不要多心了,从简吧。 只是鞅很纳闷,鞅认为,贵国对敝国的态度确实是列国诸侯的表率,贵君侯其实不必让您两位辛苦奔波都来敝国聘问,这个礼节太重了点。” 季孙斯不敢多说话,但仲孙何忌对范鞅道:“元帅有所不知,这都是阳虎的一手安排。 如今的鲁国,阳虎一手遮天,何忌和季孙都是卿大夫,却实在拿他没办法了,这个人真的很可怕,鲁国已经被折腾得乱七八糟了。 只要元帅支持,晋侯支持,季氏、孟氏、叔氏必定联合起来推翻阳虎的专权。 只是何忌敢以先君的名义肯定,阳虎被驱逐后,如果流亡到了贵国,贵国一定会任用他至少是中军司马这样的官职! 到时,阳虎在晋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元帅以及贵国公卿大夫们就可以知道了。” 仲孙何忌在范鞅面前以鲁国先君的名义说出这番话,共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阳虎这个人太厉害了,鲁国的卿大夫们是吃不消的。以后阳虎流亡到了晋国的话,如果晋国重用他,那你们晋国的卿大夫也是吃不消的。 所以,你们晋国人别嘲笑我们鲁国人了。这是一种开脱说辞。 二是要从反面来理解。正因为阳虎这个人太狠,所以如果阳虎在鲁国被驱逐,你们晋国也别重用他。 否则的话,你们晋国也会象如今的鲁国一样,将被阳虎控制。 也就是说,阳虎这种人,你敢用吗?或者你试试看就知道了。 范鞅是老油条了,他知道阳虎是个人才,但是一个极难驾驭的人才。 在这个高度重视人才的年代,他可不想作出承诺。 于是,范鞅对两人道:“夫子所言,鞅甚为理解。但能否录用阳虎,这个不是鞅能决定的,而必须要遵从寡君的决定。” 其实,就算是年迈的范鞅真的不敢重用阳虎,但其他晋国卿大夫呢? 范鞅将鲁国的这个情况对年富力强的晋国卿大夫、上军帅赵鞅道:“鲁国人已经对阳虎恨之入骨了,仲孙与季孙看来有意要驱逐阳虎。 鲁国这帮鸟人,自己无能,让家臣控制国家,却拿阳虎如何如何厉害为挡箭牌。 鲁国人无非是让晋国支持他们驱逐阳虎,还居然以先君名义诅咒,说晋国不知道阳虎的厉害,不信的话,等阳虎到了晋国,任命他为中军司马看看。” 赵鞅与范鞅面和心不和,但范鞅毕竟是晋国卿级班子之首,而赵鞅仅是第三把手。 听范鞅这样一说,赵鞅表面上点点头,内心却在想:“如果阳虎真的到了晋国,你们不敢用他,赵氏就敢用!只要是人才,赵氏来者不拒!” 阳虎很快知道了季孙斯与仲孙何忌在晋国的动作,阳虎感觉自己失策了,怎么可以让这两人同时在晋国活动? 阳虎后悔不已。 看来,得加快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