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0年夏,孔子以行摄相事参与政事。 具体参与何政事呢?辅助大司寇公鉏极。 不少史料说孔子曾担任大司寇,大司寇是鲁国五卿之一,鲁国三桓会将这个重要职位交给一介士人孔子? 有这个可能,但值得怀疑。 之所以说有这个可能,主要是两个因素。 一是因为一直以来,鲁国是由赫赫有名的臧氏家族世袭鲁国大司寇一职。但在臧孙纥被陷害流亡后,继任的臧孙为失去了这个卿位。 这个卿位,就成了权大势大的季氏家族囊中之物。 季氏家族之所以敢在世袭大司徒之职的同时,敢将大司寇之职给占据,是因为当时连鲁昭公都流亡最后死在了国外。 谁敢说半个不字? 鲁国五大卿位,最后就花落四家,季氏占了大司徒、大司寇两职,叔氏占了大司马之职,孟氏占了大司空之职,还有一个大司士是子叔氏家族的。 但是,季孙宿死后,家族出现了继位风波,最后由季孙宿幼子季孙纥继承了家业。 当然,这个风波在历史记录中是轻描淡写的,但真相绝对是不平静的。 原本应该继承家业的季氏长子季弥虽然得到了家族马正一职这个实权,但他不甘心。 不甘心的结果是两兄弟起了矛盾。 矛盾最终是调解了,季弥得到的许诺是季氏家族所掌握的另一个大司寇卿位,让给季弥这一支。 季弥这一支从季氏家族别出,因他的字为鉏,故人称季公鉏,成为鲁国公鉏氏家族首位宗主。 但还没等季公鉏将鲁国大司寇一职给坐上,自己就去世了。 然后,公鉏氏又经历了顷伯、隐侯伯两代,如今是公鉏极。 公鉏极,就成了鲁国卿大夫、大司寇。 这里,我们再提提那个失去大司寇之职的臧氏家族。 鲁国臧氏家族,源于鲁孝公之子公子彄,即臧僖伯;接下来是臧孙达,即臧哀伯;臧孙辰,即为立世立言的臧文仲;臧孙许,即臧宣叔;臧孙纥,即曾被赞誉为鲁国圣人的臧武仲。 以上,都是一脉相承,没有任何问题。 但到了臧孙纥时,因卷入季氏立嗣之争,逃亡国外。 在臧孙纥的努力下,臧氏家族最终得以保存,并由其兄臧孙为继任宗主,即臧定伯。 然后是臧孙赐,即臧昭伯,臧氏家族又发生变故。 由于参与鲁昭公与三桓的内部权力斗争,臧孙赐流亡国外,臧氏家族由季氏扶持了臧孙赐的堂兄弟臧孙会为宗主。 但臧孙会此人本就没有多少本事,德才均不足,只知道依附季氏。 但在季氏被阳虎架空被差点导致族灭之事中没有为季氏作出过什么贡献,所以不但在鲁国一直不被看好,连季孙斯对他也没多少好感。 臧氏家族,已经没落了。 之所以说孔子担任了大司寇是有可能的第二个因素,是这一段时期以来,季氏家族虽然仍旧贵为鲁国第一大家族,但其影响力正在急剧下降。 首先是季氏家族在鲁昭公流亡事件中,扮演了最大的反派,这让季氏家族的名誉损失非常大。 然后就是季氏家族连续出事,如南蒯、阳虎先后作乱,季氏宗主季孙斯给人的感觉是弱爆了。 阳虎作为季氏家族家宰,居然敢架空季氏权力,并最后将手伸向鲁国政坛,成为鲁国执政大夫,必然要得到一个卿位。 这个卿位,虽然没有史料记载是什么,但极有可能是大司寇。 阳虎最后没有成功,三桓联合起来灭了他。所以,这个大司寇之位有可能暂时空缺。 季氏的衰落,给了鲁国公室一个机会。 所以一段时期以来,鲁定公频频亮相春秋江湖。孔子这样的贤人得到重用,貌似鲁国终于又回到了公室牢牢把握朝政的局面。 于是,原本承诺给公鉏氏的大司寇之职,有可能给了孔子。 这样一来,鲁国的卿级班子成员分别为大司徒季孙斯,大司马叔孙州仇,大司空仲孙何忌,大司士子叔还,大司寇孔子! 之所以说是存在一定的疑问,那就是不管如何,孔子既然作为大司寇、卿大夫,那应该至少有一块封邑。 但孔子从未得到过鲁国的封邑,反倒是齐国曾有意重用孔子,齐景公曾有意给孔子一块封地。 而且,公鉏氏作为季氏家族旁支,其实力不容小觑,公鉏氏能让这个卿位旁落? 季氏家族在季孙宿以后,史料留名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秦姬嫁给了大夫秦遄。 四个儿子分别为季孙纥、季公鉏、季公鸟、季公亥,除了季氏家族外,又别出公鉏氏家族和公甫氏家族。 所以,尽管孔子担任过鲁国大司寇貌似是铁板钉钉的事,但笔者仍旧表示怀疑。 笔者的观点,是孔子作为大司寇公鉏极的副官在履行着大司寇之职,拥有行摄相事辅政之权,但并非是鲁国卿大夫。 对孔子的评价,笔者不敢妄言,但有许多笔者是存在疑问的。 如我们所知道的孔子,只是一个知乎者也的酸老头? 孔子真的手无缚鸡之力,没有半点武艺? 孔子的性格真的是我们想象中的温文尔雅,他不会气极败坏开口骂人? 孔子真的是儒家的创始人吗?那周公姬旦呢? 一百个读孔子的人眼里,可能会有一百个孔子的形象。 但由于自汉武帝时期,皇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地位得到了几何倍级的膨胀。 孔子,也从一个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性格也有缺陷的人,走上了神坛,成了泥菩萨一般的神形象。 说到孔子,就是一个知乎者也的温文尔雅老人。 他知识渊博,通晓一切。孔子所说的,所为的,都是大对特对。 有的史料,有意无意地掩盖了历史事实。也许,现代的人们,就自然而然被引导了。 读史的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 但笔者相信,哪怕孔子有一百个错误,也是令人尊敬的。 没有完美无缺的人。 有读者说笔者太啰嗦,总是要排这些鲁国大人物,讲那么多鲁国家族。 这里笔者先说声对不起,但鲁国的春秋历史,正是靠一个又一个被史料记载的大人物所创造的。 而且,由于姓氏宗谱文化之丰富和复杂,如果不经常提一提,不将历史人物的来龙去脉给理清楚了,那是要被那些个别来别去的公族人士给搅混乱的。 要知道,单单是姓氏文化,鲁国为咱后人奉献的复姓就多达百余个! 这些姓氏,都值得我们尊重,因为这是我们先人的历史!无论走到哪里,莫忘了我们的根,我们的先人! 鲁国大司寇,是鲁国国家层面掌管国家刑狱、司法、治安等方面的卿级班子成员,下设小司寇,再下设士师、乡士、遂士等负责处理具体司法治安具体事宜的官吏。 因为实在没有足够的史料支撑,说孔子没有担任过鲁国大司寇,那我们就按孔子担任了大司寇,继续讲孔子的春秋风云吧。 鉴于孔子精通周礼,鲁国卿级班子一致同意,由孔子行摄相事。 这个行摄相事又是什么概念? 也许对三桓而言,这个相可有可无,无所谓,因没有什么实权。 相,原指傧相,负责协助主人主持接待宾客。相应的,一国之相,负责帮助国君主持接待国内外宾客。 按照周礼,这个相其实就是司仪。 但对孔子来说,这个相,不得了。 因为根据周礼,一国设六官,即冢宰、司徒、司马、宗伯、司空、司寇。 而在鲁国,设置的是五官,即五卿制: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士。其中司士的职能如同宗伯。冢宰不设。 根据孔子对周礼的理解,“古之明君治国,以冢宰成就道,以司徒成就德,以宗伯成就仁,以司马成就圣,以司寇成就义,以司空成就礼”,六官制才是符合周礼的。 而鲁国历史上只设了五官,主要就是将冢宰一职给虚化了。 因为冢宰主要掌管的是公室内部事务,如主持国室婚丧嫁娶、及冠登基、接待外国使臣、祭祀等。 也就是说,冢宰强调的是形式上的、程序上的那些事务,是紧紧与国君贴在一起的,而与土地、财政、军事、人事等实际权力无关。 国君出国,冢宰相随。国君在国内治国,但凡公室内部事务,冢宰就代表国君出面。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后期,国君的地位不断下降,鲁国成为如此。连国君都成了提线木偶,代表国君出面的冢宰,更没了地位。 但是,如今鲁国居然重新突出冢宰这个职位。在孔子看来,鲁国开始走上复兴周礼的光明大道了。 这如何令孔子不高兴? 更令孔子高兴的是,正是由于自己大力提倡复兴周礼,且自己又是周礼方面的国际权威专家,鲁国在一时无人选的情况下,任命自己行摄相事! 行摄相事,就是代行冢宰之职。要知道,这个职位,往往是鲁国公室德高望重的公族人士担任的。 而且在孔子眼里,冢宰是六官之首,即如果单独设立一个冢宰卿位,那此卿就是执政上卿,而不是鲁国传统上的大司徒! 如果自己将这个冢宰给代理好了,那让鲁国今后新设一个冢宰的卿位,完全有可能。 如果冢宰成了执政上卿,那国君将开始重新掌握朝政。三桓长期架空鲁国公室的局面,将被彻底扭转! 鲁国,将真正成为大周王朝最讲周礼的宗邦诸侯! 这个行摄相事,在孔子眼里,要远远比那个有实权的鲁国大司寇重要得多! 这如何令孔子不高兴? 所以,当天散朝后,孔子回到孔府,满面春风,甚至差一点要将快乐的小调给哼出来。 这下把仲由看得很不是滋味,仲由黑着脸,直接质问孔子: “弟子曾听夫子教诲,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如今夫子行摄相事,官至大司寇,却喜形于色,无法自抑,难道夫子这不是自食其言?” 这小子,又来鸡蛋里挑骨头了! 但孔子实在太高兴了,所以也没批评仲由,咧着个嘴对仲由道:“子路啊子路,汝又哪知为师的理想抱负? 要知道,古人有云,君子乐以贵下人也! 如今为师喜得高位,终于实现可以向低位之人劝善惩恶,实现平生之志,全面振兴周礼,宣扬礼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仲由把嘴一撇,心道:反正说是说不过你孔老夫子的,且看你孔子如何当这官吧。 只是仲由所不知道的是,孔子想要恢复的周礼,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是无论如何也恢复不过来了。 但这个相,却在后来越来越被重视,最后成了历朝历代最重要的官职,丞相、宰相、相国,往往意味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