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宋国崛起 > 第一百八十章 招商的野望(重写版)

第一百八十章 招商的野望(重写版)(1 / 1)

公子卬答应了太史伯的请求。事情谈妥了,太史伯先去休息了,公子卬才把舆人和章恺重新召入内。 “农税的改革,关键在财政。财政有钱,即使失败了,也不过是让利于野人,来年改回来便是。可如果财政不支,恰逢改革失败,那对于长丘而言不啻于灭顶之灾,到时候可能连国人、士人的口俸都发不出。 加上之前卬的资金都来自于国债,债务总是要还的,长丘的财政已经被我用得七七八八,继续新财源的注入。 现在有一个机会,解决财政的窘境。那就是去卫国招商。” “啊?”章恺诧异道:“据我所知,太傅此行不是为了求娶卫国公女么?” “卬早有意出外招商,由官府出面,把长丘特产推向中原,同时也从外国采买宋国紧缺的货源。 对外声称求娶卫国公女有诸多好处,首先一路上的开销有卫国负担,其次一路上可以大张旗鼓,围观者众多,于卖货而言,可以广而告之。” “恺不懂。经商之事,明明商贾就可以去做,为何要官府亲自出面。太傅身为贵胄,在卫人看来岂不是有失身份?” 公子卬道:“殷商时,商贾为贵,有周以来,商人地位渐渐下行。各国官府多重农桑、用士人,而轻商,尤以姬姓国为甚。这是不对的。 我长丘有工匠能制烧酒、纸张、火折子等好货物,奈何销路打不开,以至于不能暴富。虽然商贾可以自己拓宽销路,但与官府招商相比,有不足之处。 首先,商贾在姬姓国身份低贱,当然郑国除外,行商时,难免为他国权贵盘剥、欺侮。司徒以税务之名勒索商人,司城以防火之名勒索商人,地痞流氓以保护费为名勒索,甚至小小的门官也会刁难。可若我以公子之身,亲自与卫国高层交通,谁敢造次? 其次,商贾难免结仇。譬如火折子若销往卫国,卫国的阳燧必然滞销。阳燧说白了就是青铜制成的凹面镜,寻常商贾哪里能批量生产青铜制品?他们连铜矿都没有。因此阳燧的产业多寄于大公族之下。我若贩卖火折子到卫国,必然遭到阳燧生产者的抵制。断人财路,杀人父母,必有大公族出来报复长丘商人。以区区商贾,如何敌得过卿大夫之家?若非长丘官府出面,如何顶得住? 再次,商贾开拓见效慢。一个外国来的行商,没准明天就卷铺盖跑路了,因此对于外来行商,卫人多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如果长丘官府出面,是以太傅的信誉背书,不会赖账,就会有人想到先付定金,预定货源,大量采购。长丘现在百废待兴,拿到资金就可以增开工坊,扩招工人,快速致富,等一有钱,再发明新的货物,一步块,步步快……” 公子卬是温州人。在后世,整个浙江官府都把招商引资当成是官府的头号工作。例如,湖州官府规定:“区县ZF领导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精力、平台主要负责人要有50%以上精力用于招商引才。”公子卬实验室的师弟曾感慨过:“你们浙江从海外招商,抢到订单,我们**人才有机会去浙江打工。” 章恺若有所悟,弹剑的舆人更酸了:“只怕太傅招商成功之时,则是农税改制之日,我等舆人怕是连野人都不如矣。” 公子卬道:“莫作悲观想。招商成功后,财政自然宽裕,舆人的口俸自然水涨船高。”小吏的统战价值肯定要比小农高,公子卬不可能不尽力笼络,明朝就是因为裁撤了邮政局的小吏,导致商洛英雄逼死崇祯帝。“不过,到时候可能就改农税为粮食买卖的商税了,不会再保留这么多舆人的编制了,我会尽力劝说多余的舆人从军入伍,毕竟财政宽裕了就能养得起更多军队了。” “真的!”舆人很高兴。舆人也是士人出身,家世清白,接受过基础的技击、射击、御术教育,是合格的兵员。士子中,军人的待遇可比舆人好得多,军人是用来收拾别家的军人的,自然等有较好的伙食供应,而舆人是用来对付食不果腹的野人以及不懂剑术的国人的,没有必要吃的太好。 …… “呵!”出发的那天,太史伯看到公子卬随行的队伍,人都吓傻了。 “太傅,你这阵仗……你是奔着相亲去的,还是打算攻陷敝国的首都?” 公子卬嘿嘿一笑,老脸一红:“太史伯笑话了,就这么点人,哪里能对贵国这样的强国算得上是威胁呢?” “这么点人?”太史伯歇斯底里起来了:“我寻思着太傅来人也就十来个,可以找敝国的行人属(外交部)报销……可太傅你属实太离谱了,这么多人啊马啊车的,恐怕这一趟老夫得贴钱了,求太傅高抬贵手,饶了我吧。” 公子卬道:“啊~太史伯言重了,此事若是归咎于卬,卬可就太委屈了。阁下许诺时,也没有限定人数啊~你看,我贵为一国之公子,出入总得有护卫傍身吧?” “可太傅带了这么多辎车、车上满载着箱箧,这又是为何?” “卬是去相亲,又不是去讨债,总得准备些礼物,难不成两手空空,那也太没礼数了吧?”严格意义上来说,公子卬可没有说谎,他要把部分货物以赠品的形式打入卫国的上流社会,以此打开知名度。 “虽然说大丈夫言出必行,按理说小老儿不该临行拒绝太傅的人马,可太傅这人委实太多,总不能让老夫出门公干还要倒贴钱吧?” “这怎么能说是倒贴呢?”公子卬开始给太史伯作思想工作:“这是投资!日后有回报的。敢问太史伯有几个儿子?” “八个儿子,其中4个嫡子,四个庶子。” “都成年了吗?” “六个已经成年了。” “太史伯一定给他们置办了宏大的加冠礼吧?” “然也。尤其是老三到老六,靡费不少。不为别的,只为能让国内诸卿能有个赏识他们的机会,也好日后谋一个差事,作卿大夫的门人士子。” “太史伯贴钱办酒宴,不也算是给儿子们的倒贴么?” “这才是投资。区区一顿筵席,若有卿大夫看得上,日后显达,几个月就赚回来了。哎,可惜老三到老六,一个成气候的都没有,没有人愿意招募他们为门客,日后可如何是好呢?” 对于太史伯的回答,公子卬心中早有预测。一般太史之家,最多有两个儿子继续子承父业,原则上只有一个能当史官的,但太史之家也担心国内发生崔杼杀史官的事情,因此每一代都多留备胎。古人没有避孕措施,生的儿子总比太史的岗位要多,因此老三到老六四个人根本没有办法继续攻史,只能以士人的身份为其他卿大夫效力。 宋国还在上升期,每过几年就会分封新的公室、功臣,开辟新的城邑,进而发展出新的卿大夫之家。这些乍得卿位的新人都需要招募士子为其效力,这就给本国士人提供了许多岗位。可卫国则不然。卫国不仅不能开疆落城,反而因为国事日衰而不断丢失城池,卫懿公好鹤被白狄抢走半壁江山,卫成公因为得罪晋国被拿走了五鹿等城池,国土不断缩水,几十年没有分封新的卿大夫了,而卫国的士人则日益增多,出现了僧多粥少,狼多肉少的尴尬处境。 后世的卫国人,如卫鞅效力秦国,吴起辗转鲁国,投奔魏国、楚国是因为他们喜欢背井离乡么?不是的,实在是国内没编制了。 现在太史伯的儿子们也陷于求职无门的困境。一个成年的士人如果不能投在卿大夫之家效力,就要自谋生路了,可能沦为工人、商人等国人J级,处境差点的只能务农为生了。像墨子祖上是宋桓公的亲儿子,结果呢?沦为区区工匠。陈涉就更惨了,祖上是陈国贵族,到后面给人种田。 “太史伯,只要你能帮我把相亲的开销如约报销了,令公子们的前途,卬有办法解决。”

最新小说: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 陌楚 北宋大表哥 崛起之我的阿根廷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三国突将 我在红楼改气数 重生南美做国王 万事记录 天中游离